第2版:声音 PDF版下载

版面: 声音

落实“双减”政策 代表委员有何“锦囊妙计”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世康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从“两个大计”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已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不仅如此,“双减”政策的落地也推动家长的教育观念积极转变,青少年自身也得到了更多全面发展的机会。

    如今,“双减”政策已实施半年,如何在确保现有成绩下推动“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落细?“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又面临哪些新情况?如何回应“双减”后各方的期待与焦虑,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深化中高考改革,让考与学相匹配

    “双减”政策实施后,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生态有了一些变化,家长的心理焦虑有所缓解,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在他的《关于进一步落实好教育“双减”政策的提案》中,朱晓进表示,学校主阵地作用显现,学科类培训负担减轻,教育生态明显优化。但在调研过程中,朱晓进发现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一些家长有了新的焦虑。

    “‘双减’政策实施后,一些家长用请家庭‘私教’来取代进入校外培训机构,这就导致了一些家庭的课外补习费用翻番,使得家庭负担更重。”朱晓进说。

    朱晓进表示,家长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应该把中高考“指挥棒”跟“双减”落实途径和实施路径协调起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让考与学相匹配,更好地解决家长的困惑和焦虑。

    对此,朱晓进建议,在大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动摇前提下,探索丰富延时服务师资激励措施,鼓励引导优质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吸引力。同时,以校外资源时间置换在校教师教科研空间,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回归课堂教学主阵地,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合理减轻教师负担,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

    比起家长的困惑,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在深入调研走访中发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教学形式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马恒燕通过走访调研,形成了《关于“双减”背景下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并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的建议》。在建议中她提到,2021年7月以来,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各地纷纷出台课后服务、延时服务、作业管理等措施。随着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均有增加。

    马恒燕表示,“双减”政策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为家长、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但是新的教学形势对教师综合能力、在校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是各地各校采取“一校一案”,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所以每个学校、教师面临着学生人员不稳定、人数变动多、费用统计繁琐等现实问题。

    “建议在教师的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根据学生人数给每个学校拨款,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同时,建议通过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给参加课后服务老师一份职称上、荣誉的认可,让老师能够更有干劲、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马恒燕说。

    加强农村校园图书室建设,回应乡村学校关切

    身处教学一线,全国人大代表、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的思考与目光也聚焦到了“双减”政策上。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兰臻在学生和家长身上均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课外活动多了,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得到改善,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不再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

    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兰臻也发现一些学校在“双减”实施的时候面临的一些困惑。“尤其是农村学校,在‘双减’初期,很难做到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的少而精、少而有效;而且,尤其一、二年级不再进行笔试,老师很难掌握真实教学水平。”兰臻说。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有限、缺乏教研氛围。”对此,兰臻建议,要通过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农村学校教研氛围。同时,将“双减”的实施要与教育评价改革衔接起来,让老师能够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明确教学重点,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走访中,兰臻还发现,农村孩子更容易受到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的影响,白白浪费了“双减”留下来的宝贵时间。对此,兰臻建议,加强农村学校图书室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社会募捐等形式,给农村青少年充足的“精神食粮”。“优质的阅读不仅能让孩子远离快餐式文化,还能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这在‘双减’政策下,尤为重要。”兰臻说。

    不仅如此,在她的《善用“大思政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关于加强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建议》中,兰臻建议,为了更好地巩固“双减”成果,应加强小学思政课建设,引导青少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