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樊文军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殷红梅一直关注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努力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校园。3月8日,她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充分利用各民族在几千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和传承的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让学生成长过程中体验多元、认同一体,让多元真正成为凝聚一体、认同一体、维护一体的要素和动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种路径。”
殷红梅告诉记者,许多民族省区都已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整合进学校。截至2020年,在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学校已经超过了2000所,先后评选出106所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省级项目示范校,培养了100个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名师。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学校的特色和内涵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培养了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素养。”殷红梅说。
殷红梅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以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议》。她说,建议建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发展目标的民族民间文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育人机制与环境,建立民族教育专家智库,探索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专业,培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
“要让广大教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坚定的拥护者、宣讲者和传播者。”殷红梅在建议中特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