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边的萨克斯声,听得最多的是《北国之春》,悠扬、略带伤感的乐声偶尔会和火车的隆隆声混在一起,飘向远方,给人一种长烟落日、天高地远的意味。
■ 简云
小区附近有一条铁道,似乎是京哈铁路,不时有火车隆隆驶过。铁道南北原本是大片荒地,后来北边荒地上建起了新小区,还竖起一堵约两百米的隔音墙,铁道与隔音墙之间的狭长地带种了树种了花,一条幽雅的小径蜿蜒其间,成了散步的好去处。
冬末春初,下午三四点尤其喜欢去铁道边的小径走走,南边依然无高楼,阳光肆意倾泻,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径边的隔音墙下贴心地设了长排石凳,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石凳上,面对铁道,晒着太阳聊天。偶尔也会遇见大妈大爷拿着手机旁若无人地练歌,更常见的是带孩子的老人,有的推着婴儿车慢悠悠地走在小径上,有的带着两三岁的孩子在树下玩球、铲土,如果恰好有火车驶过,老人孩子便一起望向火车,孩子欢呼雀跃,老人神情淡定。铁道边的散步与嬉戏,似乎比寻常公园更有意趣,目送火车远去,可以让心飞一会儿,出离现实,与远方相连。
沿着小径一路往东,便有萨克斯乐声传来,东头带着白色廊柱的大凉亭,像是一个小型舞台,舞台的主角通常是四位老人,两位大爷一位大妈捧着萨克斯管,随着音乐节奏摇晃着身体,怡然自得地吹奏,另一位大爷则手握麦克风尽情高歌。歌曲当然是老歌,听得最多的是《北国之春》,悠扬、略带伤感的乐声偶尔会和火车的隆隆声混在一起,飘向远方,给人一种长烟落日、天高地远的意味。
每遇这一幕,总会放慢脚步,有时还会驻足欣赏。老人们的衣着都很普通,甚至土气,却吹奏着十分洋气的乐器,虽然吹到高音部分有点力不从心,但并不影响他们自我陶醉。一曲末了,歇一口气,继续下一曲,似乎每一个阳光的下午,都是他们的燃情时刻。
城市总有不同的空间,属于不同的人群,游乐场是孩子们的天地,酒吧、咖啡馆、电影院是中青年的聚集地,老人们的生活半径则大多是家周围的几百米空间,要在日复一日的平淡时光中安放自己,便要把家门口的日子过出点花样来,将余生的精力、爱好,或者一点儿小追求、小希望寄托于家庭和社区的某个角落,在某个时刻释放自我,铁道边的狭长空间似乎正是这样的地方,暗合了老人的心意。吹萨克斯管的老人组团为自己在凉亭营造了舞台,沉醉于音乐带来的快乐与抚慰,外加一点展示才艺的自豪;坐在石凳上聊天的老人或许暂时忘却了孤独,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找到一点慰藉;带着孩子散步、玩乐的老人,享受的则是走出家门的短暂轻松与悠闲。
这样的场景在城市社区司空见惯,在小区附近的公园也时常见到独自拉二胡、打响鞭、甩陀螺的老人;冬天公园结冰的湖面上,还有不少老人带着孩子溜冰车,甚至有老两口一前一后坐在简易的冰车上,撑着滑竿,玩得十分嗨;夜幕降临更是热闹,各个广场舞团队纷纷登场,上演独具中国特色的中老年娱乐大戏。从前看到这样的情景,会觉得老人们未免有点闹,找乐子的动静实在有点大,随着年岁的增长,开始慢慢理解这种释放自我的方式,对久居家中的老人而言,生活太过安静,一天中有某个时刻出来放飞一下,闹点动静,一静一动,或许身心才能获得平衡,日子才显得充实。
怎样安放晚年岁月?老去之后还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这样的问题年轻时无暇也无意好好去想,唯有在临近老年门槛时,才会认真对待。对大多数人而言,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能最大程度地赋予人生价值感,而职业生涯的结束,便是人生奋斗主题的终结,人生价值感的一大来源也随之中断,不得不重新寻找。活跃在铁道边的老人,似乎在用平凡无奇的行为为这种寻找提供注解,无论是吹萨克斯管、唱歌,还是辛勤带娃,都是在展示对于个人和家庭的价值。看到他们,我也会想起远在家乡的90多岁老父亲,他一直坚持写字、画画,当他的字画被挂在养老院的墙上供人欣赏时,他会开心地觉得自己还有用。这样的个人价值感追求和铁道边的老人应该是一样的,年轻时我们觉得无足轻重甚至不屑一顾的事,年老时却会成为人生的支撑,成为实现余生价值的途径。
岁月匆忙,晚年到来时,也许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义人生价值。尽己所能,赋予生活充实的内容和充足的细节,玩乐器、唱歌跳舞、写字画画、运动旅游、倾力带娃,无论享受还是付出,只要能滋养人生,便是生命的价值所在,目之所及的老人们无意间演绎的正是让生命饱满、让人生充盈的动感画面。
的确,无论如何,让生命饱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