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绿色低碳祭扫新风尚 让清明节更“清明”


    3月31日,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举办第六届公众开放日活动。殡仪馆工作人员展示使用水溶纸张制作的纸鹤。纸鹤放入水中之后,可以溶化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清明将至,因疫情和环保要求,各地纷纷推出“云祭祀”“代祭扫”服务,倡议市民践行绿色、安全、文明的祭祀方式和理念。新型祭祀方式不仅为清明假期营造了环保绿色的新风尚,而且也在潜移默化改变传统“孝道文化”的表现方式。

    祭祀新风尚体现现代文明内涵

    “我们希望群众追思缅怀亲朋,是在一种优美、整洁、庄重又不失礼法的祭拜环境中进行。”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新闻发言人代雷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近年来,绿色殡葬无论从形式还是认知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大众对新兴祭祀形式,较过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介绍,随着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倡导,过去在陵园墓地焚香烧纸、食物祭祀、鸣放丧曲的现象已很少见,换之以鲜花、信笺等新物品。“有些群众带来香火、供品的确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不仅影响墓地整洁供养,也给陵园安全、清洁管理带来不便,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工作人员会上前劝说,并将准备好的鲜花送给他们,加以替代。”代雷说。

    “因为疫情原因,这几年我人在国外,都是选择以‘代祭扫’的方式祭拜亲人,通过请陵园专业服务人员擦拭墓碑,鞠躬献花,祭奠留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孝心。”一位久居国外的华人对记者说,心祭胜于形祭,过去每逢清明冬至,他都会在海外家中焚香烧纸,代祭扫方式的出现为他提供了很多便利,让他能够“近距离”祭拜亲人,祭扫墓地。

    近年来,各地陵园一直在推广“绿色祭祀新场所、新物件”,比如线上祭祀,大众可以通过祭祀网站,创建逝者网上纪念馆、高仿真网上祭奠、召开网上追悼会、发表追思纪念文章等,这样的祭祀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且永久保留了祭拜活动的足迹。

    代雷介绍,很多祭祀新物件的推广,为祭拜带来了更丰润的缅怀情感,更深刻的教育价值。例如用绢花代替食物祭奠,既环保又可以长久保存,也体现了延绵不断的思念和敬意;在黄丝带卡片写上寄语,系于“丝念树”,展现出祭祀礼仪的自然、优雅;打造鲜花祭台,以鲜花簇拥营造明艳庄重的氛围,让祭拜者感官上有了温情美好的体验;创新水溶祭祀,以木浆类食品级材料制成溶于水的信纸,人们写上寄语后投入水中,立即融化,且无污染,新颖的创意获得了大众好评。

    同时,注重对祭祀物品的定期统一处理,也体现了环保节俭的理念。“祭拜人投入邮箱的信件,黄丝带卡片,花束等物品,我们的后勤人员会做统一的处理,确保了陵园的环保性和安全性,也在间接引导祭扫家属,加强对祭祀物品的安全处理意识。”代雷说。

    “祭祀习俗应该与时俱进,引入更为专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体现时代内涵。”代雷指出,随着移风易俗观念的深入,人们对祭祀活动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公墓陵园也在研究制定更加“人性化”的祭扫服务,推出更多合乎“人情礼仪”的方案,替代传统祭祀,通过抽调专业的礼仪人员、策划规范的代祭方案,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采取点对点视频方式,让祭扫群众切实体会到犹如现场祭奠的感觉,帮助祭扫群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祭奠、追思、缅怀,努力提升群众对祭祀服务的满意感。

    随着社会的推广倡导,群众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虽然传统的祭奠习俗不能完全革新,但大众也逐渐认识到,祭祀本身就是一种仁孝的道德体现,最终目的是以追思之情,教育后人。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烧一片纸,不如添一片绿,用文明缅怀先辈,是传承孝悌的正确打开方式。”

    移风易俗应以柔性劝导为主

    记者了解到,相对于年轻人的开放态度,有些中老年人对改变传统的祭祀方式仍有顾虑。“祭祖是本地的重要节日,家族的大事,折金元宝,焚香,叩拜规矩一样都不能少,否则会觉得是一件憾事。”“在我们老家,鞭炮放的响,纸钱烧的多,被视为能保佑儿孙,讨个好彩头。”“新兴的祭祀方式我乐于接受,但传统习俗所塑造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较为深刻、稳固,一时难以改变”……一些网友认为,新兴的祭祀方式有其特色和优势,但传统的习俗改变,需要心理上的适应过程。

    中国民协孝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加民认为,中国祭祀文化的内核是“向死而生,达观对待”,在经历过大悲大喜的人生后,祭奠的意义在于敬仰先人之后,面向美好未来。“踏青访春,划船赛马都是清明节传统节目,充满了积极欢乐的情绪,对于这些优良的传统习俗,我们应积极弘扬,对于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陋习,我们应注重柔性引导,增进认同感。”他指出,新兴祭祀是新的生活方式下自然形成的变通做法,这也说明了民俗是文化生活化的表现形式,只要尊重并契合社会情绪的表达,就有可能保存并流传下来。

    “移风易俗是个渐进的过程,在疏导劝解的同时,应尊重民众的心理感受,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宣教,强化德育功能,不宜大动干戈,粗暴禁止。”刘加民建议,有关部门对于日渐减少的零散墓葬,要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在大力推广电子香炉,鲜花祭祀的同时,划定城市的禁燃区域,为民众设立专门的焚烧点,并可提供往来祭祀焚烧区的免费班车,从提升公共便利服务层面引导大众;推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清明假期文明劝导、值守工作中,合力掀起文明祭祀、低碳祭扫的新风尚,让清明节更“清明”。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