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丁秀伟
面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4月1日以来,陆续有来自河南、天津、湖北、江西、四川、山东、江苏、浙江、海南、陕西等地的数万名医护人员抵达上海,投入到紧张忙碌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多力量“集结”上海市,目的就是为了4月4日开展的全市核酸检测。要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对于一个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而言,并非易事。对于这场2500万人的36小时核酸检测“竞速赛”,上海市民感受如何?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一些社区居民、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
住在古北新城的小何是4月4日第一波完成核酸检测的居民,“听说医务工作者5∶30就到了小区内,感觉特别辛苦,我们这栋楼是最先检测的,大家都很配合。4月1日‘足不出户’之后小区内的志愿者就变多了,除了帮助医务人员检测核酸时维护秩序,还会帮忙送快递什么的。”小何告诉记者,古北新城封了两次,数日以来检测结果均良好,至今未出现异常,业主群内很和谐,大家都明白现在上海处于艰难时期,也很理解居委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
在记者采访的社区居民中,即使不少人封控时间较长,但对于4月4日的全市核酸检测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住在东苑半岛花园小区的王女士表示:“上午做完核酸,发现是浙大附二医院的医护人员做的,由衷地跟他们说了一声谢谢。”
小韩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疫情后一直居家办公。4月4日她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全市核酸检测工作,“早上4∶00集合签到,5∶30开始分楼检测,我们小区核酸检测开始得比较早,这样医务人员结束后还能赶到其他地方开展工作。今天我大概工作了6小时,很开心。”虽然是第一次参与志愿者活动,但是小韩还是为能给家乡城市出一份力而感到高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志愿者群体中除了各个社区中的居民,还有一些滞留在上海的外省人也加入到了社区志愿者团队中。3月1日,于先生从云南丽江出差至上海,因为疫情严重滞留在了上海。自3月17日起,于先生开始参加上海社区防疫志愿者工作,每天工作大概16个小时不等,曾三天只睡了不到5小时。于先生表示,参与志愿服务是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这次上海最大规模核酸检测中,不论是社区干部、志愿者,还是八方来援的外省市医护人员,人人都是守“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