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国有文艺院团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江西文演集团跳跃式发展“解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温肖霞

    在江西,首部以女红军为题材的大型杂技舞台剧《山上那片红杜鹃》曾开创江西省有史以来排演投资最大、阵容最强的杂技剧先河。同时作为江西省第一部红色题材的杂技剧,它用杂技语言演绎故事,不仅是对党的历史的一次致敬,也是对市场的一次探索。而这背后更是蕴含着杂技剧出品方——江西文演集团自组建以来得以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流量密码”。

    2017年9月,以省属国有五大文艺院团为基础(歌舞剧院、京剧团、杂技团、话剧团、木偶剧团)组建的江西文演集团,甫一面世就使命在身——承载着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弘扬赣鄱文化、讲好江西故事,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托;肩负着“做大演艺产业,突出发展创意产业,积极拓展资本运营,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集团公司打造成集文化演出、文化传播、文化运营、文化投资为一体,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文化龙头企业”重任。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江西文演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2017年组建当年,集团营业收入仅有823万元,亏损达1244万元,2021年营业收入5.4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615万元。集团荣膺第十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改革成果入围“江西省全面深化改革十佳案例评选”,打造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江西样板”。

    江西文演集团的蝶变是从积极探索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新路径起步的。面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后诸多矛盾问题,集团坚持深耕演艺主业、聚焦文化产业,全面布局舞台艺术、演出院线、创意科技等多元文化业态,打造文化演艺内容生产、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文化资本投资运营“三大平台”。同时,构建“党建引领、市场导向、一业为主、产业反哺”的发展新模式,探索出国有文艺院团“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融合化、数字化、资本化”的改革新路径,品牌效应也日渐显现。

    事实上,深耕演艺主业的理念是集团上下的共识,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从不吝啬。2019年至2021年,江西文演集团分别投入627万元、1779万元、7776万元用于舞台艺术创作,剧目创作数量从平均每年1.67部增加到7部,而这也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其中,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扶贫歌剧《山茶花开》作为江西唯一一部歌剧入选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全国唯一一部歌剧入选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并两获优秀剧目奖。京剧《望红关》入选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

    江西文演集团的改革之举,还包括强化创作生产能力、构建演出推广机制、拓展剧场演出阵地,着力创新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其中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现实题材,集团以项目制和制作人制为抓手,引进一流的编剧、创作一流的剧本;引进一流的导演、组建一流的团队,形成重点剧本重点攻关、重点项目重点培育格局。同时探索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跨界联手创作和联合攻关创作模式,不断丰富完善五年剧目库,持续激发剧目创作生产活力。

    此外,江西文演集团“三项制度”改革的全面落地,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文艺院团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集团以“合同制”打破“铁饭碗”,着眼员工“能进能出”;以“竞聘制”打破“铁交椅”,着眼干部“能上能下”;以“绩效制”打破“大锅饭”,着眼薪酬“能高能低”。同时,集团推行艺衔制,设立三等十三级艺衔体系,将艺衔职务与职称、薪酬挂钩,构建院团艺术人才艺衔制职位评价体系。目前,已引进各类专业型紧缺人才330余名,其中国家一级导演6名、一级编剧6名、一级演员11名。

    梳理江西文演集团的“流量密码”,还有一项经验不可或缺,那就是集团纪委立足监督职责,聚焦集团发展主业,创新开展各项纪检监察工作,确保党的领导贯穿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过程。此外,集团纪委还推动打造具有文演特色的廉政文艺,发动各个院团围绕“红色文化+廉政文艺”主题进行创作,去年全年共创作完成9部以“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其中《舌尖上的廉味》《清正廉洁在我心中》《踏过红线没有重来》《清平》等4部作品入选省纪委《江西50部微视频线上播放作品》名单。集团还积极推动廉政文艺作品进机关、进社区、进地铁、进媒体,把“通天线、接地气”带有文演特色的廉政文艺作品送到寻常百姓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