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阅读 PDF版下载

版面: 新阅读

艺术化再现百年前乡村建设图景


    以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探索为副线,以爱国爱家爱众生为辅线的《晏阳初》一书,生动讲述了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的传奇人生。晏阳初在近100年前努力实践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运动价值何在?在21世纪,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应该如何着力?这部作品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 庞惊涛

    读完苗勇先生的长篇传记文学《晏阳初》(东方出版社2021年版),恰值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晏阳初一生所倡导的乡村建设,正在今天中国广袤的农村以新的内涵、新的方式实践着。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无疑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以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探索为复线,以爱国爱家爱众生为辅线,《晏阳初》生动讲述了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的传奇人生。

    一部书有一部书的时代命题和价值,读完《晏阳初》,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近100年前努力实践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运动价值何在?在21世纪,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应该如何着力?

    该书对晏阳初的生平及事功还原度很高,但为什么不干脆以《晏阳初传》标明呢?我理解作家苗勇的初衷,那就是尽量用文学艺术的标准和手段,完成对这一段乡村建设和改造历史的艺术化再现,而不陷入学术再现的论争、考辨和评论分析。也因此,《晏阳初》里呈现的中国20世纪中叶的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也就有了很高的还原度。无论是“定县试点”,还是后面大面积地铺开,晏阳初的“乡村改造运动”,都不可避免地触及当时中国农村的很多现实问题:贫穷、无知、愚昧、自私,出于维持生计的艰窘,晏阳初的当务之急,是要让他们识字。通过教育,让他们从愚昧的无知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大多数人觉醒。这样,社会进步才有基础,民主与自由才会顺理成章。

    这个想法何其伟大,然而现实推进又何其艰难。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这本该是政府的责任,然而这终究要有担负能力和远见的知识分子承担起来。问题是,现实的困难如此巨大,第一步究竟怎么迈开?而需要教育的农民太多,第一课该讲什么内容?当我找到晏阳初编订的《平民千字课》,并看到第三课的内容时,不禁泪下,这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更是一个了不得的预言家,他似乎在提醒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教育农民,什么才是“平等”:

    你是人

    我是人

    不分贫与富

    不分尊与卑

    同是中国人

    人人该平等

    这段近乎口语化的第三课内容,道出了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核心。他是要告诉每一个平民百姓,如何理解“平等”,如何在日常里营造“平等相处”的环境。但晏阳初忽略了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在所有的平等里,除了贫与富的平等,还有男女性别的平等。这个男尊女卑的传统毒瘤不清除,人人平等的愿景是实现不了的。这就看出了晏阳初的思想局限性,小说没有呈现出这种局限性,就是作家意识的局限性以及观念的局限性。我们只有承认这种局限性的存在,才会深深懂得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先验性价值。

    在完成对定县62个村的调查之后,晏阳初看到了中国大多数农民身上的两大顽症和恶疾——愚和私,必须对症下药:缺乏知识,目不识丁的人,让他识字;而那些缺乏道德陶冶的,必须通过文艺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层次。

    对此,《晏阳初》再现了晏阳初再造“新民”的内容。生计第一,这是当然;文艺和卫生居第二和第三,我认为这倒并非是很急迫的,倒是第四“公民教育”显得很重要。用文艺教育攻愚,这个路径是对的,但效果如何不好判断;用生计教育攻穷治穷,开发生产力,这个是基础;用卫生教育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这是农村的顽症,仅靠农民不行;用公民教育攻私,发扬团结力,这个理论上也没有问题,但现实是容易走偏。用时代的眼光来看,我以为还要加上一条,用法治教育攻盲,提升守法力。这个是当务之急。但晏阳初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层,就走出国门,到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推行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了。

    中国农民从此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精神导师,也失去了一次接受公民教育理念的机会。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没来得及消化他在《平民千字课》中浅显但伟大的内容,便堕落到拐卖妇女、欺凌同辈、限制他人自由的法盲境地。

    一部书有一部书的时代使命。《晏阳初》这部作品的时代使命就在于,它提醒我们:乡村建设不仅要治愚,还要普法。我们需要接过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大旗,在当代的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把普法教育放在第一位。只有如此,拐卖妇女的悲剧才有可能避免再次发生,而那些将买卖妇女视为买卖商品的观念,才会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

    百年过却,社会有前进的激流,但也要提防倒退的暗流。中国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不进则退,时代呼唤新的晏阳初,时代更需要切中要害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作者为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