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扬洋
在我刚开始从事物理教育研究的时候,就听说了这样一个论断:“物理难教、难学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句话对于一名未出茅庐,并对物理教育事业有颇多热情的青年人来说,不啻为有点“下马威”的意思。不过在另一种意义上,这一论断及其描述的诸多现实也激发了我更多努力。
可以说,为了克服物理学难教、难学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已经开发、探索了不少路子,加强物理学史的学习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并且在我看来,这条路径在实际中践行的空间还相当之多。在出版业、传播业空前发达的当下,尤其是在我国科学技术史学术研究和积淀已达到一个新高度的背景下,加强物理学史的研习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2022年1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简史:物理》一书。该书分为力学、声学、光学、电磁学与热学四篇。全书不仅详尽地引述了中国古代典籍、著述中的科技思想,而且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成就。这些内容的呈现与近年来取得的科技考古、科技思想史的最新进展紧密相连。读过这些内容,我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内涵都有了更为亲切的感受。
本书的三位作者王洪鹏、白欣、韦中燊都是科技史专业科班出身,不仅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沉淀,而且多年来都从事着物理教育、科学普及和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科技史的教育和普及中有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如今,我越来越愿意发出一个论断:只学物理,学不好物理!局限于物理学本身来谈论物理学的学习显然是狭隘的,同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也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在如今的教学与交流中,都会在机会允许的时候,劝勉别人在学习物理学科体系之外,多学一点物理学的历史、文化、哲学、美学。我个人在这方面着实有着切身的体验。在我求学期间,包括本书多位作者在内的很多科技史师长和同仁都给我带来了这方面有意无意的深刻影响。
除《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简史:物理》外,这套中国科技史丛书还有数学、天文和印刷三本。数学篇每篇用叙事和对话的方式徐徐展开,故事线贯穿了儿童的日常生活与所思所想,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自然地带入展开;天文篇多采取重述历史故事的方式,把中国古代的天文成就溶于其间,能让小读者为我国古代先人的辉煌天文成就感到自豪;印刷篇的叙述详略得当,要点突出,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意味和书卷气,相信读了这本书的孩子会更加切实、具体地感悟到祖国不折不扣的文化大国气象。
读史可以滋养人心。诚如所谓,科技史是一门“桥梁学科”,可以沟通文理,弥合现代众多学科领域的分裂和紧张。这一点已被很多人认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接受这样的影响无疑十分重要。在我的印象中,研习科技史的同仁大多厚重而不失活泼,深刻而不乏灵动,慎思而又健谈,包容而又求实,有逻辑而又富于热情……在我看来,他们兼具了多元的文化内涵,并且融汇、统一于人格之中。在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视角下,这确实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可以说是我身边的一个个“文化奇迹”。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可惜自己没有在更早时候接触并学习科技史。好在从以前到现在,我都很愿意与一些科技史同仁探讨问题、请教疑难,往往都能获得不凡的启发和思路。在这方面,本书的很多作者也是我经常求教问学的对象。如今,这套面向儿童的新著终于面世了,希望更多中小学生通过这套书产生更多探索科技史的兴趣。
或许,“读书”这件事本身也是一门“技术”,至少可以算作一门“身体技术”。在信息获取过程日益快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重新以“读书人”的姿态捧起一本书,或独自阅读,或亲子共读,或友伴同读……有替代不了的成长意义和文明意义。我想,对于当下任何一位关心教育和成长的人来说,都不应忽视这些“身体技术”的特殊意义。至于中国科技史的更多启示,一定会在一次次阅读过程中逐渐生发出来。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