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枫桥听钟


    寒山寺的钟声,是唐代传来的?还是宋代传来的?

    ■ 李亮

    唐代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青年时代的我,曾无端地想象着,古老的姑苏城外,有一座巍峨高大的寒山,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月亮下去了,漆黑一片,漫天寒彻,空旷寂静的深夜里,乌鸦难在巢中安歇,披着漫天的风霜,在长空中哀叫着。家家闭门,户户安歇,寒山寺上的洪钟,却一声声地响起来了,在幽深的夜空飞传着,传遍原野,传遍村落,更传到停泊在枫桥岸边的客船上。船上的游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该引起几多的感情波澜啊。

    数十年之后,我来到了寒山寺。名寺坐落在枫桥镇。这里既没有高山,也不见有枫林。赏了古寺钟声,在身临其境震魂摄魄之余,我才发现,泊船的运河两岸并没有枫树,苏州城外也不见有什么山。那么,诗中的关于枫啊山啊等字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距今1400余年,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镇,最初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寺门不是开向南方,而是很特殊地开向西方。之所以如此,一是暗喻向往西天极乐世界,二是门前就是运河支流,方便船客,方便救火。唐朝贞观年间,传说有一位名叫寒山的和尚,曾在寺里做住持,古寺遂因和尚的名字而改名寒山,寺庙却并不是建在一座什么山上。天宝年间,诗人张继赴考不第,天晚无处投店,遂寄宿船上。那船停在两座石桥之间,一桥叫江村桥,另一桥叫枫桥。夜半子时,舟中游人忽然听到了近在咫尺的寺内钟声,愁肠百结的诗人,胸中的激情能不一时汹涌澎湃吗?于是,他遂蘸了溅溅流水,借着渔火船灯,写下这首千古绝唱。从此诗以寺传,寺以诗传,二者相得益彰,愈传愈远。北宋年间又增建七级浮屠,可惜元末与寺庙同毁于兵燹,此后寺院虽然又重新修建,却再不曾有塔。新中国成立前夕,古寺更加满目疮痍。改革开放以来,寺内不仅修复了大雄宝殿、寒拾殿、枫江楼、罗汉堂,更于20世纪末,建起一座五层塔,结束了寒山寺600年来有寺无塔历史。性空法主和尚近年又发宏愿,广向海内外化缘,欲铸一个108吨重的大钟,光大佛门,祷世和平。偈曰:“苏州城外寒山寺,拟铸唐钟告诸贤。一旦出范成大音,一声撞敲五大洲!”

    诗无达诂,对一首诗应该作怎样的理解,不必强求一致。但张继的这首诗里关于“听钟”一事却极为突出。因此,一年一度,于除夕之夜,前往枫桥镇听钟之人,从20世纪末一直到今天,越来越多,“听钟”活动已连续举行20余届。各国宾客以日本友人最多,海外侨胞与当地僧俗,在一片灯海火树中,聚集古镇。寺僧仪容端庄,肃立山门两旁。方丈身着海青,肩披袈裟,在仪典上为众人祈祥求福,11时42分,在“击钟偈”的吟诵中,准时敲响钟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108响的钟声敲过,寺院内外顷刻间爆发出一片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祝贺声,展开一场盘龙舞凤之活动。此时,不分老幼,不分国籍,不分亲疏仇友,互相祝福道贺,在情意融融中,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寒山寺的钟声,是唐代传来的?还是宋代传来的?而我听到的那钟声,却是发自那108吨的大钟。这沉洪的钟声,正在为地球村的人们祈祷着和平,祈祷着友善,祈祷着人类共有的福音。

    咚,咚,咚,咚……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