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调整种植结构,引进种植新品种,发展有相对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引导村民实现效益最大化——

传统种植业的破局者


    周礼镇村民在收获有机红薯。

    黄晓艳展示村民种植的新品种红薯。

    胡羽介绍他们种植的优质稻。

    刘玮玮在农场管理经过矮化的苹果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人有我更精,人有我更特,是乡村创业的一条成功之道,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

    在回乡入乡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面对当地作物品种老旧、种植效益不佳等情况,许多“巾帼新农人”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大胆引进种植新品种,引导村民发展有相对优势的特色产业,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推广优质稻,带动村民增收

    普通水稻产量高,但口感一般,销售价格较低,种植收益受到制约,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巾帼新农人”胡羽带头种植优质稻和适合出口的新品种蔬菜,并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使种植收益大幅增加。

    胡羽出生在牡丹江海林市海林镇江头村,大学毕业后在旅游行业干了6年,2014年回到家乡发展,并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胡羽是抱着改变家乡产业面貌的理想回乡的。做导游多年,她始终关注大米市场的变化,发现优质稻米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价格也比普通大米高。而粗放方式种植普通水稻,种植收入难以提升。她决定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农产品。

    2015年,胡羽牵头成立了金稻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稻花香二号”水稻品种。该品种是黑龙江新培育的优质水稻,所产大米做出的米饭香浓软糯,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产量略低于普通水稻,而且必须按绿色生态方式种植,有些村民起初不愿意尝试。胡羽动员自己的家人带头种植。

    当年,合作社种植的“稻花香二号”喜获丰收,并且卖出了不错价钱。随后几年,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村民纷纷加入优质稻种植行列,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合作社自产自销,大米产量和销量由最初的几千斤增加到后来的200多万斤。

    在种植优质稻的同时,胡羽了解到彩椒、西红柿等蔬菜品种很受欢迎。于是,她又牵头成立了江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新品种蔬菜。她请来专家传授种植技术,指导菜农种植。2018年,胡羽带着他们种植的蔬菜样品参加外贸展销会,拿回了一大沓订单。以后,他们按单生产,产品不愁销而且卖出了好价钱。

    如今,江头村一半以上的农户加入了胡羽的合作社,村民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南果北移,推动水果产业发展

    刘玮玮是肇源县百果园家庭农场的总经理。2011年,她放弃城里的安逸生活,选择了回乡创业。历经10年的钻研和探索,刘玮玮带领乡亲们把一块曾经的贫瘠地变成了一个百果飘香、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她不仅圆了自己的回乡创业梦,还带动省内一批农民实现了创业增收。

    刘玮玮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曾从事商务工作,2011年,和丈夫王振一起回到老家——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古恰镇孟克里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最初两三年,和部分村民一样,他们主要种植西红柿,但收益平平。经过咨询和考察,两口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种植大宗南方水果。

    黑龙江寒冷期长,不适宜大宗水果生长,每年夏天要从南方运进,运输成本高,价格也高。当时,农业科研部门已有“南果北移”的科研成果,并培育出了抗寒的大宗水果品种,但当地还没有人规模种植过。刘玮玮夫妇想,如果在本地种植,产出更优质的水果,不但能以低于外地水果的价格赢得本地市场,还可以打时间差,把产品销往南方,收益肯定不错。

    2013年,他们在孟克里村启动“南果北移”项目,率先栽培毛桃、富士苹果等大宗南方水果。刚开始,许多亲友并不看好这一项目,但刘玮玮夫妇信心十足。

    在高寒地区种植南方水果,必须解决果树越冬的难题。刘玮玮夫妇首先在冷棚里进行试栽。第一年,由于缺乏经验,只有少部分果树活了下来。他们总结了教训、咨询了专家后,开始选用更加抗寒的品种,并采取匍匐栽培方式,控制果树生长高度,便于在冬天覆膜、覆土御寒,同时加强果树护理和冷棚管理。此后,果树成活率逐年提高,成活的果树陆续开花结果。

    栽培成功后,刘玮玮夫妇在孟克里村流转200多亩山地,成立百果园家庭农场,开始规模种植毛桃、富士苹果、梨等南方大宗水果。由于当地昼夜温差大,水果糖分积累更充足,农场出产的水果口感比南方种植的水果更好,投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供不应求。农场的收益也大幅增加。

    从2017年开始,刘玮玮夫妇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广“南果北移”栽培技术,指导当地农户种植,推动了当地水果产业的发展。截至2021年,当地大宗水果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每亩增收8000元以上。

    引种新品种,土里掘出“金疙瘩”

    品种单一、老化,种植方式粗放,导致红薯产量和品质难以提高,四川省资阳市“巾帼新农人”黄晓艳引进新品种,引导村民实行科学种植,红薯产量和价格比传统红薯增加两倍以上,促进了当地红薯产业的发展。

    黄晓艳是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救星村人,中学毕业后跟随父亲外出从事红薯收购和粉条加工工作。2011年,19岁的她回乡创业,发展红薯规模种植。当时,周礼镇几乎家家都种植红薯,但由于品种单一、老化,种植方式粗放,红薯的产量和品质都不高,种植收益很低。黄晓艳决心改变家乡红薯产业的落后局面。

    要把家乡的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种植方式。在红薯加工行业打拼多年,黄晓艳十分了解红薯的市场需求,她首先从河南引进“商薯19”品种,动员村民种植。该品种拥有适合食用和加工两重特性,市场需求大,但由于当地没人种过,加之要求按有机方式种植,起初,大部分村民不愿意尝试。于是,黄晓艳流转200亩土地,带领几个“胆大”的村民种植。

    通过精心栽培,当年,他们种植的新品种红薯喜获丰收,产量比村民种植的老品种高出了两倍,而且品质更好,卖出了更高的价格。在黄晓艳的示范下,许多村民主动要求种植。黄晓艳随即牵头成立安岳县鸿安红薯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阳市尤特薯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村民种植,公司以高于传统红薯的价格包收。

    这些年,黄晓艳与省内外多家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保持联系和对接,不断引进种植新品种红薯,使当地的红薯品种由原来单一的低淀粉型,发展到现在的优质食用型、鲜食水果型、高淀粉加工型、高营养保健型等多个品种,实现了红薯产业多样化发展。为了提升种植收益,她还引导村民实行错季种植,一年种植两批,间隔3个月,让产品提前或错季上市,价格比单季种植的鲜销红薯高出了4倍。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黄晓艳已带动周礼镇及周边乡镇4000余户村民种植新品种红薯,种植规模达3万多亩,种植户因此增收致富,周礼镇也逐步发展成为“薯业小镇”。

    点评  

    要想让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强、收益更高,一定要有所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有我特。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也是产业发展规律。

    三位“巾帼新农人”都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在首次创业或第二次创业之前,对农产品市场和相关产业都有深入了解,并深刻体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主导,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她们大胆引进新品种,积极引导和带动当地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凭借产品稀有、质优,品种多样化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引种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往往面临种植技术不熟练、种植习惯不适应、村民和亲友不支持等困扰,因此,创业者不但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在生产过程中尊重科学,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种植方面的技术难题,做给村民看,带动村民干,从而迎来新产业的欣欣向荣,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