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面积近600公顷 首个国家植物园有啥不一样

——多位专家解读国家植物园功能及未来发展


    国家植物园展览温室(南园)

    游客在国家植物园(北园)观赏郁金香。  国家林草局供图

    ● 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我国宏观植物学研究水平

    ● 实现植物在多地迁地保护,有利于降低因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的灭绝风险,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有利于引领示范全国植物园科学发展,提升我国植物园建设水平,实现各植物园均衡发展

    ● 成为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此次设立的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2022年4月18日,首个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家植物园的功能是什么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

    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此前,我国已经正式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对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长效保护,为什么又要设立国家植物园呢?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副司长周志华介绍,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携带的遗传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核心战略资源。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因素,一些野生植物濒临绝灭,亟待采取有效的保护拯救措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我国地理跨度极大,地貌和气候多样,植被类型丰富,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高等植物3.7万种,还有东喜马拉雅、中国西南山地、印—缅地区和中亚山地等4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分布在我国境内。

    周志华认为,启动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意义重大。一是各国家植物园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我国宏观植物学研究水平;二是实现植物在多地迁地保护,有利于降低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的灭绝风险,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国家保存重要的战略资源;三是有利于引领示范全国植物园科学发展,提升我国植物园建设水平,实现各植物园均衡发展;四是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收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可使国家植物园成为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的优势资源

    国家植物园(北园)执行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迁地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贺然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有40余个国家设有国家植物园。主要是发达国家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在首都设有国家植物园。

    在国家植物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汪小全看来,国家植物园代表一个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汪小全说,为了推动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早在1954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0位青年科学家向毛主席写信,提出建设国家级的北京植物园。1956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北京植物园。进入21世纪,多位院士专家又两次提出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建议。

    “国家植物园设在北京,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的优势资源,具备了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汪小全认为,中科院植物所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植物科学研究机构,拥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平台和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南北两园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含种以下单元),建有牡丹、睡莲、野生蕨类植物等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280万份。北京市植物园拥有国际海棠品种登录权,是海棠新品种最终认定、命名、发布的唯一渠道。这些都为国家植物园的设立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生态休闲等功能

    国家植物园具有哪些功能?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中国专家组成员叶建飞介绍,国家植物园是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坚强支撑。如果脱离了科研研究,我们就不了解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生存状态、遗传多样性,就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就会盲目;科学研究也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脱离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就成了无源之水。”叶建飞说,国家植物园也是国家植物战略资源储备中心,在活植物物种数量、植物标本和种质资源(包括种子、DNA和离体组织等)储备上具有较大规模;是保护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和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基地,代表国家迁地保护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还是科学传播和园林园艺展示,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物种收集基础上。”叶建飞表示,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根本特色,也是国家植物园与其他植物园的主要区别。

    国家植物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植物的迁地保护。那么,什么是植物迁地保护,它有什么重要意义?叶建飞介绍,迁地保护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叶建飞介绍,近些年,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被日益重视、应用到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中。从20世纪末至今,北京植物园在对中国高等植物进行全面的物种编目、野外考察和濒危状况评估工作基础上,重点对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类群开展了活植物收集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先后收集保存了2000余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兰科活植物,并重点对大花杓兰、丁香叶忍冬和百花山葡萄等濒危物种开展了迁地保护工作。此外,北京植物园还和青海三江源、吉林长白山、内蒙古额尔古纳等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的保育研究和野外回归工作,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保育项目,每年都有来自新的地区或新的种类加入。

    汪小全告诉记者,未来,新组建的国家植物园将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对标世界顶级植物园,计划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性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并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共规划收集活植物3万种以上,覆盖中国植物种类80%的科、50%的属,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覆盖中国100%的科、95%的属。将建成20个特色专类园、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和1个原生植物保育区,把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我国及世界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展示的重要基地,植物收集和展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