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为国争光是最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名中国冰雪冠军诠释北京冬奥精神


    王濛

    范可新

    张雨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自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冰雪运动员、教练员们刻苦训练、披坚执锐,在冬奥赛场上敢打敢拼、超越自我,胜利完成各项比赛任务,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

    北京冬奥会已载入史册,但北京冬奥精神永不落幕。

    “被选派上场时,我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决执行教练团队的技术安排”;

    “只要国家需要我,国家队需要我,短道速滑需要我,我永远会站在冰面上”;

    “当我们身披国家队战袍的那一刻起,将为国争光作为毕生追求这一信念已深刻我们的血液之中”;

    ……

    4月20日,冬奥四金得主、前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国家队教练组组长王濛,中国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张雨婷和范可新三人走上北京师范大学冠军讲坛,再次讲述她们身体力行地践行、传承北京冬奥精神的动人故事。

    “我们每一棒都要担起自己的责任”

    “刚刚过去的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也将把北京冬奥精神当作自己今后奋斗的目标信念。”站上冠军讲坛,23岁的中国小将张雨婷青春恰自来。

    2015年,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那一年,刚满16岁的张雨婷首次披上国字号战袍,成为一名国家青年队队员。

    2019年,20岁的张雨婷开始代表国家队征战短道速滑世界杯。“我心中的信念逐渐明确,就是要站上北京冬奥会的赛场。”2021年国庆节当天,她在自己的微博中向祖国深情告白:“我追随的光,是五角星的光。”

    2022年1月15日,中国短道速滑队北京冬奥正式名单发布,张雨婷在列。虽然是首次代表中国队出战冬奥会,但她直言:“我的队友、教练们都让我感觉到了团队的力量。”

    2月5日,在2022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比赛中,范可新、张雨婷等5人组成的中国短道速滑队,赢得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首枚金牌。“大家对这枚金牌的渴望可想而知,整个团队也为这个项目倾尽所有。”张雨婷回忆道。

    在2000米、18圈的滑行中,每名运动员只有两次滑行机会。“我们每一棒都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张雨婷坚定地说,“我的任务就是: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对手,我都要在自己这一棒做出超越。这件事只能是我、也必须是我。”

    为了完成任务、实现超越,张雨婷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实战演练。而正如所见,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半决赛的确遭遇到挫折。

    “我们在第二组出场,与美国队、匈牙利队、俄罗斯奥委会队一同对决。”被选派上场时,张雨婷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决执行教练团队的技术安排。然而比赛中,正常滑行的张雨婷在进行第一次交接时,多名他国运动员突然作出阻挡动作,导致中国队运动员无法正常超越、暂时落后。

    “当看到我们第三个冲过终点时,我相信很多人都捏了一把汗,但当时的我并没有慌张,因为我相信,凭借着自己四年日复一日的训练、积累和大量实践,我们队友之间的配合是没有问题的。”最终裁判判定美国队和俄罗斯奥委会队都有阻挡犯规的情况,中国短道速滑队顺利进入决赛。

    走下领奖台,张雨婷选择“一切从零开始”,回到校园中潜心向学。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体育经历,展示出中国体育和新时代中国大学生与青年运动员的良好形象,并把北京冬奥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身披国旗时,一切付出都值得”

    可以说,所有冰雪运动员都有一个冬奥梦。但范可新的夺金梦却过程曲折。

    范可新来自被誉为“冬奥冠军之乡”的黑龙江省七台河市。9岁那年,她开始接触短道速滑。彼时,全家四口人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父母勉强依靠一间修鞋铺供范可新滑冰。

    在范可新的记忆里,买文具的钱是和妈妈一起捡矿泉水瓶、纸盒子换来的。一件新衣服对她来说都是奢侈。

    最初与短道速滑结缘,是因为“这个项目不用自己花钱”。但一上冰,范可新就找到了感觉。

    为了追逐梦想,也为了给妈妈夺一枚金牌,范可新每天都是半夜上冰。

    “东北的冬天非常寒冷,室外温度基本上在零下30℃左右。凌晨4点在露天的冰面上,我只感觉到刺骨的寒风犹如刀子一样吹在脸上,很疼。但是当时就想着必须坚持下去。”一天训练下来,范可新累到连脱衣服的力气都没有,经常倒床就睡。即使这样,“我也没有喊过累、叫过苦,甚至每天都比别人多滑几圈。”

    15岁那年,正当被选入国家队的范可新以为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时,却被诊断患上了青春期缺铁性贫血,“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父母劝我放弃,医生也给出了身体条件不适合从事体育项目的建议,很多人都认为我不会再出现在冰场上,但我就是不想放弃。”在她的坚持下,一年后,她不仅恢复了健康,归队后成绩提高得也非常迅速。

    虽然重回冰场,但命运对范可新的考验并未停止。2014年,第一次参加冬奥会的范可新因为意外与金牌失之交臂;2018年,她又在平昌冬奥会上留下了巨大遗憾。“成绩颗粒无收,心情跌落谷底,一度想退役,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经过前辈们的指导,范可新还是慢慢解开了心结。她说,“我还是想去坚持,因为我热爱短道速滑。只要国家需要我,国家队需要我,短道速滑需要我,我永远会站在冰面上。”

    所以,当范可新成功拿到2022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时,她曾暗自发誓:“站上北京冬奥会赛场那一刻,我要把全部能量爆发出来。”

    赛后,面对镜头泪流满面的范可新激动地说:“我等这枚金牌足足有12年。即使每天拼命训练,下冰后嗓子带血,但是身披国旗时,一切付出都值得。”

    站上冠军讲坛,再次说起这段心路历程,范可新深情地说:“如今,我终于圆了奥运梦,感谢强大的祖国能举办这样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也感谢国家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去实现梦想和人生价值。中国如期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运动员,我也对祖国兑现了我的诺言。”

    “共同创造一个更强大,也更团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冬奥四金得主王濛走上冠军讲坛,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童年时期,滑冰对于王濛来说是“快乐、自由”,“还谈不上热爱”。但随着她一步一步滑进梦想的国家队时,对于这项运动的热爱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她说:“当我们身披国家队战袍的那一刻起,将为国争光作为毕生追求这一信念,已深刻我们的血液之中。”

    备战北京冬奥会期间,离开冰场的王濛转向幕后工作——组建国际化团队,为国家队制定训练计划,担任跨界跨项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主教练,为国家队输送人才,并因为担任北京冬奥会解说而火出圈,被誉为“唠嗑式解说第一人”,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与追捧。

    对此,她谦逊地说:“希望能通过我的解说,让大家更近距离地了解、热爱这项体育活动,也希望通过解说的传播,增强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认可。”

    4月8日那天,王濛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一边按惯例拿起小本本写下自己的思考。“现在我不再是运动员、教练员,但我还是体育文化公司的创始人。未来,我们如何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如何把北京冬奥精神永续传承下去?”

    思考中,她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希望能够成为连接中国体育与文化产业的加速器,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进一步交流的连接者,向世界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也能够与世界充分联动,共同创造一个更强大、也更团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