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知网今后须解决好数字学术资源的合法授权问题和企业“向善”转型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知网收费定价方式的管理,督促其收费定价的核算方式更为公开透明,同时要明确划定数据库的公益性用途和商业性用途的范围、权限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近日,“网传中科院停用知网”登上微博热搜,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发布的一则通知中表示:“2021年,中科院集团CNKI数据库订购总费用达到千万级别,已成为中科院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2022年,双方就费用、订购模式展开积极讨论,但在多轮艰苦谈判后,知网依然坚持接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其给出的集团组团方案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方面条件相当苛刻。”目前,中科院官方没有发布正式公告,而中国知网方面回应尚未出现服务停止或中断的情况,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直至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
知网天价收费问题已不是第一次引发风波,据统计,从2012年至2021年期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订购费涨幅过高。不过,在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独有性以及其资源整合的一站式搜索在其他数据库很难实现,大部分高校迫于各种压力又继续与知网合作。知网是否涉嫌知识产权垄断?如何找到知识传播付费企业盈利与公益的平衡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多重因素令高校对知网“既无奈又依赖”
关于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一司称“正在核实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国宇解释,知网是否涉嫌垄断问题较为复杂。“知网当前‘垄断’学术资源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各方面的长期共同助推,不仅仅是知网这家企业的问题,目前知网所做的学术资料汇集、学术统计等工作其他机构暂时取代不了,在技术上的独家也造成了‘垄断’事实。”
知网对学术资源的“垄断”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化国宇说:“在知网成立之初,无论是法律制度层面,还是在著作权人的个人意识方面,对数字版权的保护都没有跟上。此前学术资源基本上属于免费、开放的,但也处于有待整合的状态。这一时期知网的出现,实现了学术资源的大规模数字整合和有效利用,满足了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研究者个人进行研究的需要,查找文献方便快捷,节省了大量检索成本和研究资源。”化国宇表示,对高校学生而言,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几乎离不开对知网的应用,必须承认知网在这一过程做了很多工作,付出了诸多成本,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效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高校对知网“既无奈又依赖”的心态。
早期制度盲区导致知网“低买高卖”
正因为利用了早期制度的盲区,知网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阶段,化国宇表示,知网备受诟病的关键在于:一是避开论文作者直接与学术期刊签订协议,仅仅支付较低的费用就垄断了学术论文的数字版权。二是利用“高校要求学生论文上传知网,并签署授权使用协议”规则,收集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资源,而只支付少量的数字版权费用。三是利用其庞大的海量数字化学术资源,向数据库使用者收取远超其成本的高额使用费,给科研机构、高校和研究者个人开展学术研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思想和知识的传播。
但化国宇指出,学术期刊最看重的是传播渠道和引证率,知网能够提供有效、稳定的数字出版渠道,为期刊数字化传播提供便利,因此学术期刊愿意与之合作。同时,凭借技术优势,知网利用海量的学术资源,开发了学术不端查询系统、论文引证率和期刊影响因子统计系统,这促使期刊、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更加依赖知网,即使在明知权益不平等、溢价过高的情况下,仍选择续订服务。
需要寻求盈利与公益的平衡点
化国宇直言,发展到今天,最初知网作为知识传播促进者的角色开始发生了转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思想和知识的进一步传播。今后必须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数据来源的“合法性”问题,即如何解决好数字学术资源的合法授权问题,以及基于数字学术资源的收益该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知网应当获得论文作者授权并向其支付费用,但是知网仅与期刊绑定合作,要求期刊方征求作者的同意获得其授权,如果作者拒绝期刊要求,需单独提出或直接失去了发表机会,作者被迫‘授权知网’但又无法获得应有权益和报酬。如果不给予原作者对等利益,知网等数据收集机构可以获得巨额利润空间。”
二是解决企业“向善”转型问题,即如何实现盈利性与公益性的平衡。化国宇总结,知网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处理好公益和盈利的关系,天价收费不仅没有使著作权人受益更多,而且阻碍了学术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加重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者及高校学生的负担。
考虑到当前几乎没有学术资源数据库能够代替知网的作用,很难在该领域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知网收费定价方式的管理,督促其收费定价的核算方式更为公开透明,同时要明确划定数据库的公益性用途和商业性用途的范围、权限,未来商业性用途应当成为其盈利的主要渠道,涉及公益性用途如基于纯粹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使用数据库,则应当杜绝此类“天价收费”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