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口述 PDF版下载

版面: 口述

吉建芳:点滴生活皆入画


    ·人物简介·

    吉建芳,陕西延安人,专栏作家、漫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自1996年开始创作并发表漫画,2002年起,先后在《京华时报》《大公报》《东南快报》等60多家报刊开设漫画专栏,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冰心散文奖”等,已出版文学、漫画和插画书籍70余部。

    ■ 口述:吉建芳 漫画家  ■ 记录: 张淑萍  

    我的老家在陕西延安富县,在儿时的记忆中,冬天晨起,窗户玻璃上结了厚厚的一层霜,父亲就会拿笔杆在窗玻璃上随手画鸟,寥寥数笔就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鸟,那幅图景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父亲笔下的鸟承载了我最初对艺术的向往。父亲常常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买书给我们兄妹仨阅读,其中有许多“小人书”和各种画报,还有《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成了我艺术的“启蒙读物”。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西安求学时,业余时间都用来泡图书馆和自行临摹名家画作,速写、素描、国画都有。在一次学校举行的书画活动中,我临摹的《奔马图》还获了奖。

    美好的艺术都是相通的

    参加工作后,我曾在单位手刻蜡纸,办过油印的企业报,为了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常常画一些刊头尾花。偶尔寄几幅自己满意的作品给当时《西北电力报》副刊编辑韩小士。后来韩老师建议我画漫画,1996年《漫画信息》举办全国首届漫画函授培训班,我就报名参加了,然后一步步坚持走到现在。如今,《西北电力报》和《漫画信息》都已停刊,但那段画漫画的最初时光留给我的美好回忆,让我永生难忘。

    我漫画生涯的新起点,是在1998年。我的漫画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省里的展览,这意味着我的漫画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2013年3月,我在河北承德罗兰咖啡馆,举办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漫画个展。一年后,我又在西安城堡酒店举办了跨年漫画展。这些年,我办了很多漫画展,每一次漫画展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喜欢我漫画的人也越来越多。最近,“好想知道你近况——吉建芳绘本分享会及漫画展”在西安她长安生活艺术空间举办,“民宿遇上漫画——吉建芳漫画展”也在西安半城民宿开幕。

    美好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在画漫画的同时,我还进行文学创作。自2002年起,先后在国内60多家报刊开设漫画和文学专栏,现已出版文学、漫画和插画书籍70余部,入选了首届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坚持画漫画,多画漫画,画好漫画”

    追溯我的漫画成长历程,不得不提的一位恩师就是我国漫画界泰斗——著名漫画家华君武。

    2000年左右,我打算把自己的漫画结集出版,于是将发表的漫画精选整理成一部书稿,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寄给华老,期望得到前辈的指导。让我意外的是,华老很快回信,并中肯地评价了我的漫画。因为出生的年代不同,成长环境和审美等也不同,对于华老的评价,我有自己的理解。那时,我的漫画已经在《京华时报》《大公报》等报刊开设专栏,之后,我每年都会从当年发表的漫画中挑选一些寄给华老请他指导。每次我都能收到回复,只是回信的时间有时候快,有时候慢。

    后来华老因病住院,在病榻上给我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写道:“中国没有女漫画家,20世纪30年代出了一个梁白波,后来不画了,现在有一位吕鸿群,画漫画有些年了,漫画人物很有特色,她成家后却很少看到她的作品,也可能看到的不多……总之,女漫画家稀少。因此,你接受我的一些批评,我很怕影响你,就写这封信送四个字给你:宠辱不惊。”华老在后来的信中,一再勉励我,“坚持画漫画,多画漫画,画好漫画”。华老还多次在一些场合提到,我是他得意的学生之一,希望漫画界师友们多关照我、指导我。

    陕西漫画研究会原会长李乃良多次对我说:“作为漫画界前辈和泰斗,华老对漫画作者的作品无论褒贬都是一种指导,都难能可贵,应该珍惜和感谢。”我何其幸运,能遇上华老,并得到华老的悉心指导与谆谆教诲。

    后来,华老出版了《漫画一生》,先后寄给我几本,每次都附信件。再后来,只要我给华老写信,他就必回信。华老是用钢笔写字,钢笔写字有个特点就是每次落笔时的颜色相对深,写一写颜色才慢慢正常了。一次,我发现一封回信的文字颜色深浅不一,明显是好几次才写完的,就觉得很内疚,认为自己的信件给年事已高的华老增添了麻烦,渐渐的,就写得少了。

    2010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从一个QQ漫画群里得知华老去世的消息,忍不住失声痛哭,随即写了一篇《叫声华老:我对不起您!》的文章,追忆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和华老对我持续的厚爱与指导。回溯过往,如果没有华老那时的“当头棒喝”,我可能不会重新审视思考自己的漫画作品和创作方向;如果没有华老的持续教诲和鼓励,我的漫画之路也不会走到今天。

    时至今日,我仍会常常想起华老送给我的四个字:宠辱不惊。这也给了我坚持画漫画,多画漫画,画好漫画的动力。

    为著名作家王蒙作品画插画

    著名作家、评论家阎纲说:“吉建芳把王蒙玄而又玄的‘奥秘’具象化、色彩化——用极其简练的漫画笔法,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

    在漫画创作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多揣摩,多学习,沉淀自己,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我曾几次在北京借调工作,期间经常到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国家大剧院、798艺术区、宋庄等观看展览、话剧、舞剧、听文学讲座等,在艺术的海洋中如同一块海绵一样努力汲取养分,充实自己。

    2013年9月27日,“青春万岁——王蒙文学生涯六十年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厅醒目位置展出的一幅漫画引起人们的注意,那是我为王老师画的他年轻时的漫像,王老师很喜欢。当时,还在独立区域展出了我为王老师著作绘的9幅插图原作,我也是唯一受邀参加此次展览的王老师著作插图作者。

    与王老师结缘,要追溯到2011年,我画了一幅王老师年轻时扛麻袋的漫像,得到了王老师的肯定,那是一幅在宣纸上完成的漫像。如今,这幅画被收藏在四川绵阳的王蒙文学艺术馆。

    我是王老师的忠实读者,读过王老师的很多作品,《一辈子的活法》《我的人生哲学》等是我的枕边书,网上能找到的他的讲座资料等几乎都听过或看过,而且不止一遍,对他的关于《红楼梦》《老子》《庄子》等解读十分喜爱,深感他的解读既独到客观,又向善而美好。

    由于对王老师的作品长期阅读积累和积淀,当王老师提出希望和我合作时,我用1个多月时间,挑选王老师著作中的经典话语,热血沸腾地画了115幅漫画。王老师看后非常满意,后来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为《说王道》。

    王蒙的《中国天机》《读书解人》等(“王道”书系8本)出版时,又邀请我为整套书画插图,他还曾为我的漫画题字“哲趣翩跹”。王老师一次次的提携和关照,都令我怀感恩之心、念相助之人、感相识之缘、承关爱之情。

    有人认为,借着与王老师合作的机会提升了我的名气,但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受益点并不在此,而是通过画插图,能够更加用心、更加深入地阅读王老师笔下那些深邃的文字,感受并感知,直至吃透它们,并从心理上尽量缩小两人之间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的距离,然后平心静气地进行创作。创作的过程中,王老师几十年人生历程积淀、积累的智慧和活法,直接为我所用,一次次指导陷入困顿、彷徨、迷惘而无法解脱的我努力看到艰难背后的希望,哪怕只是一丝亮光,也足以慰藉一颗彷徨不安的心,让它安定、从容。

    作者手记  

    近日,漫画家吉建芳的绘本《好想知道你近况》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栩栩如生的漫画,简单、诗意的语言,传递出一种洒脱自如、肆意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表达其深刻澄澈的价值观,在呈现出人间脉脉温情的同时,蕴含着勇敢向上的力量。那种内敛而含蓄的表达,柔软而坚韧,一如她自身。回首吉建芳的漫画之路,她是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热爱,在热爱中坚持。

    “吉建芳是线条天才。她的漫画是线条的奇观,或细如钢丝,强韧有力,简练传神;或柔如蚕丝,千转百回,变化多端。她的漫画不是夸张,而是浓缩——提炼事物的本质,萃取精华,勾魂摄魄……吉建芳创造了一种只属于她的漫画艺术,这是典型的女才子的漫画。”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蒋子龙这样评价。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