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莉
我的母亲,今年90岁了,头发早已发白,眼眸有些浑浊,但在她的脸上,一眼就能看出美丽与善良、平静与安详。
1959年,母亲大学毕业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对她来说,工作就是她的生命。每次新生入学军训,她每天四点半就起床,骑着自行车,风雨不误来到学校,40分钟的军训后又回家做饭,早晨 7点又到学校指导早自习,几十年如一日。她经常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父亲让她早点儿休息,她总要坚持把课备完,还说,“军训和教学都很重要,都要按要求开展,不备好课,我睡不着啊。”
她的身上,有他们那代人对事业认真负责的拼搏和担当精神。
母亲曾说:“当好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学生,用爱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一次,校领导带来一名目光躲闪、低着头的大个子男生,希望能收留他,并把他教育好。那个孩子有偷东西的坏毛病,别的班老师都不要他,学校很为难。母亲却认为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是每一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她毫不犹豫地留下了他。当了解到他家生活的艰辛,小小年纪不但在家操劳繁重家务,而且要照顾有病的父母,母亲鼓励他:一个人的家庭无法选择,要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勇于战胜困难,与命运挑战,只要不向困难低头,改掉坏毛病,将来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发现他有闪光点,母亲总是及时表扬。但他后来又“重操旧业”被送进了少年管教所,母亲仍然没有放弃,而是经常写信鼓励他,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她写的一封封语重心长的信,成了管教所改造少年犯极好的教材。在母亲和管教人员的帮助下,他痛改前非,被提前释放,而他们的师生情也一直延续至今。由于他学历低,很早就下岗,家庭生活拮据,母亲就找些家里的“活”,以让他帮忙为由在经济上进行资助。
母亲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社会,他们的成长都浸透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不忘她这个辛勤的园丁,有的从国外来信,称她是“给予知识的母亲”;有的从南疆寄来红豆,从大西北写信寄来遥远的思念。
那一幅幅壮阔的人生图景,那一行行成熟的誓言,打动着母亲的心,她斑白的鬓角上饱含着欣慰。
母亲与父亲的爱情,也一直令我们敬佩。年轻时,母亲有很多更好的选择,但她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一贫如洗还身患重病的穷大学生。那时,父亲是吉林大学的高材生,而当时的母亲却只是一名普通干部。她认为,自己不仅要跟上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也要跟上父亲前进的脚步。于是,上大学成了母亲执着的信念。每天,母亲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后,就起早贪黑地参加文化课补习班,终于在1955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苦恋三年,他们在长春相聚。
大学时代,父亲曾迷倒很多女生,但得知父亲家境贫寒、身患肺结核时,许多女生便退却了。我的母亲却坚定自己的情感,没有退缩。有一次,她握着身上仅有的27元钱,一家一家走街串巷去买药,走遍了长春所有的药店,仿佛手中攥着的就是父亲的命。药没买到,她就把身上所有的钱全都寄给了父亲。
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母亲与父亲相伴已有60多年,在这深长的岁月里,他们一直相敬相爱。
母亲的乐观坚韧是她给予儿女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多年繁忙的工作,母亲并没有轻视对儿女的教诲。她有意识带我去吉大的教学楼、食堂、宿舍边散步,讲述大学时代的故事,激发我的大学梦。当我第一次高考失利时,母亲鼓励我“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力量去努力,要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今,90岁高龄的母亲依然身体健朗,依然在呵护她的子女们,关注着外孙女的健康成长。
春夏秋冬,日月轮转,母亲给了我们爱护、关怀和勉励,也给了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在母亲生日之际,也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衷心祝母亲顺心如意!
也祝天下所有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