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欢
近十几年来,家乡的变化之一是农民进城,扎根小县城成为家乡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愿景。
我的老家位于赣西北农村,距离县城大约12公里,2010年前后,家乡兴起了一股农民进城买房潮,至今已有超过九成的农户在县城买了房。伴随着进城买房潮而来的,是进城陪读潮。相当一部分“60后”“70后”“80后”既是进城买房的主力军,也是陪儿女或孙辈在县城上学的主要群体。
短期陪读也好,进城买房、长期生活也好,如何在县城维持比较稳定的就业与生活,是进城农民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老家小县城的工业基础薄弱,虽然近年也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规模化的工业园,但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当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继续前往大城市务工,留在县城生活的大多是“陪读妈妈”“陪读奶奶”。
县城的物价不低,消费支出压力大,“陪读妈妈”“陪读奶奶”们努力在县城找事做,补贴家用。年轻的“陪读妈妈”一般去商场服装店、美容美发店、蛋糕奶茶店一类的服务行业工作。而“陪读奶奶”们则更多的是打零工、做计件取酬的活儿。
今年59岁的周姨一个人陪孙子和孙女在县城上学和生活。她常常和同小区的几个阿姨一起去县城的工业园找活儿干。不少人在工业园上固定班,周姨因为要接送小孩,只能接一些计件的零工活儿回家干。她干过的计件零活儿种类很多,如缝棉鞋、缝中药包、安装玩具配件等。她告诉笔者,去年一年,光缝中药包就挣了7000元。
除了接活儿回家干,周姨还在县城干一些小零活儿,比如,帮餐馆端盘子,一天能挣100多元, 在十字路口维持交通秩序,一天能挣100元……
“挣的钱,基本够我和小孩的日常生活开销。孩子们的教育培训费、家庭人情礼送、家人的三病两痛等花销,还是要靠在大城市打工的家人。”周姨说,“只要身体好,我就会继续干。”
周姨找零工的经历折射了进城农民坚韧的生命力。和其他在县城买房的村民一样,她希望能在这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如何更好地承载进城农民的美好生活愿景?笔者以为,乡村振兴应该重视激发县域的活力,大力发展县域产业,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机会,让进城农民在县城过上美好生活。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