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云
如今八九十岁的老人虽有多子女协力养老依然困难重重,十几年之后,将是独生子女单挑养老重担,即便有心孝顺,也可能无力承受,家庭养老于是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
如何养老,目前可选择的主要方式有两种:进养老院或者居家。无论哪一种,都需家人相助,进养老院也并非万事大吉,监护人得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送医转院请护工等,居家养老更是需要家人日夜承担照料责任,即使请了保姆、护工,许多事情也得亲力亲为。因此,老人能否安度晚年,家庭始终是重要一环。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已制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大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相关内容也被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务院近日又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进一步明确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国家战略虽已确立,但家庭要有效承担起养老重任,则需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地方层面更为具体的政策支持、系统的社区支持、温情的用人单位支持等,合力打造出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友好环境,这也是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部分。
友好的政策支持,对家庭来说就像一个“定心锚”,让人能从容踏实应对养老难题。而作为社会最小单元的家庭,立足点是社区,要有效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相关政策应重点推动资源下沉,包括人力资源、医疗资源、设施资源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已明确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指标、行动计划和重大工程等,强化社区养老和医疗服务功能也被列入其中,显示了国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的政策导向。各地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落实规划的过程中,也应将资源下沉作为重点。
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人力资源是第一位的。目前社区基层组织普遍存在人员少、资源不足的情况,所以,应适度扩大社区机构,增设人员,鼓励人才到基层就业,加强社区服务家庭、支持家庭养老的力量。同时,扩大社区专业医护队伍,提升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对行动不便或卧床不起的老人提供上门专业服务,让居家养老的老人能获得方便的医疗服务。
此外,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护理人才,规范管理护工队伍,也需制度保障。如今的护工大多是来自乡村的中年人,未来年轻一代是否愿意干又苦又累的工作的确是个未知数,而目前护工缺乏专业技能也是普遍现象。如何为老龄化社会打造一支庞大的专业护工队伍,减轻家庭照料的重担,是一个颇具挑战性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需要未雨绸缪,步步推进。
养老院建设是养老服务的重要方面,目前大型或设施较好的养老院大多离城较远,虽有医疗配套但大多医疗水平不高,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一旦生病,往往得远距离进城就医,一些养老院虽有陪伴就医服务,但很多时候家人还是放心不下,不得不来回奔波,陪老人看病。一些建在社区的养老院,普遍规模小、设施陈旧、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承担社区居民的养老。如果能在社区建设新型、有质量的养老院,将会大大方便老人就医、家人探望和及时援手,这也需要地方政府在养老院选址规划时向城区倾斜,予以政策支持。
支持家庭养老,政策友好之外,社区的服务友好则是家庭的强力后援。目前,一些城市的先进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已做出诸多尝试,包括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医疗保健服务、开设社区餐厅并提供送餐服务、建立志愿者队伍提供助老服务、在社区开设“托老所”提供日间服务、开展“老年课堂”“老年沙龙”一类的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尝试和经验值得在所有社区推广。
除此,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整合资源拓展养老服务范围,助力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比如有意识地引进专业服务机构,在社区建立规范专业的护工、家政队伍,社区予以监督指导,保障老人获得高质量的服务;有条件的社区还可运用信息技术,为居家老人安装救助系统,实现远程联网,让老人在危急时刻实现一键求助。
在不久的将来,独生子女单挑养老重担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的友好支持也不可或缺。和助力养娃一样,助力养老同样可被视为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能助员工一臂之力。比如,当员工遭遇父母重病或突发意外时,适当放宽事假标准;根据实际情况,为确有困难的员工提供一段时间的父母护理假;建立家庭互助基金,帮助员工度过经济难关等。
来自政策、所在社区和单位的支持可以构建出一个助力家庭承担养老功能的友好环境,但养老责任最终要落到家庭,家庭友好小环境对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更有直接影响。家庭内的友好,孝心是基础,能力也很重要,包括照料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抚慰能力,以及自身的心理平衡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学习,有步骤地掌握,对家庭成员来说,家庭助老能力建设算得上一项综合工程,只有用心对待,真情投入,才能营造出对老人友好的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友好环境相互呼应。
如果社会友好,家人友爱,内外协力,打造出一个多层级、全方位助力家庭养老的友好环境,那么,养老或许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无论居家还是进养老院,都有一双友好之手随时提供助力,减轻家庭负重,消解老人之忧。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