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芸卿
育儿焦虑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当妈难”背后的社会结构核心问题是:社会变迁进程中,抚育责任在国家、市场、社会、家庭之间,被不断地重新界定与组合,进而限定到母亲身上,并被层层加码。
在“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时期,“妇女解放”使中国产生了庞大的工作母亲群体。转型之后,单位制解体,公共托幼体系瓦解,“工作母亲”面临着市场化对其双重身份提出的挑战,必须成为符合现代性标准的全知全能的“教育妈妈”。
除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全方位建构外,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母职的精细化程度还围绕着儿童成长的诸多环节被纵向展开,尤其体现于教育领域。“教育拼妈”和“父亲缺席”并存。城市家庭中的母亲角色突破了私领域内照料子女的传统内涵,母亲教育职责陡增为一种“经纪人化”的新特征。从这个意义上,当今的合格母亲,需要拥有一种在“公”与“私”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对母职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近年来,女性在个体化进程中“为自己而活”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女性对自我形象与个人发展产生相当的需求和期待。但女性对个体自主的追求,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同样极易陷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泥潭,在没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有可能造成对女性更强的压迫,并对亲子关系的实质产生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