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在朴素正义的主题之下,去刻画“大时代下,小人物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更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高妙笔力,击节唱起一曲小人物的悲歌,怎能不扎心扎肺,令人掩卷长叹?
■ 雪林
历史如磐,时代似碾,一轮一轮,从芸芸众生头上轧过去,轧过去。在宏大叙事的缝隙间,小人物虽不起眼,却用血与肉,恩与义,爱与仇,撑起了整个天空。
热播剧《风起陇西》俘获人心的魅力,恰恰源于这种“不为英雄作歌,只给小卒立传”的史观、价值观,恒定,一以贯之。
故事的背景板,安排在了波谲云诡的三国时期。这个历史片段草莽丛生,群雄逐鹿,俨然创作富矿。从着眼全局的《三国演义》《新三国》《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到个体视角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曹操》《武神赵子龙》,均有体现,但水平参差,口碑不一。
与诸多前作不同,《风起陇西》走的是另一条路——讲历史,但并非百分百还原;玩架空,但又没完全架空;明里写的是谍战权谋,看不见的硝烟厮杀不在世道,而藏在人心。原著作者马伯庸,遵循“历史可能性小说”的创作原则,惯会于细微处见跌宕,于小命运折射大事件,虚实相辅,给了主角团更辽远的抒写空间。
正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考据党”不屑于此,以为“不伦不类”,“宽容派”却大呼洞见,“另辟蹊径”的尝试有新意。两种观点博弈到收官,豆瓣评分定格在了7.9分,45.3%的观众打出了4星。这分值,略低于马伯庸8.2分的《长安十二时辰》,但表现已是不俗。
故事一开头,就从路人皆知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切入,瞬间将紧张感拉满,也把时间刻度精准锁定——刘备已死,刘禅继位,诸葛亮不忘先帝托孤,第一次北伐曹魏。不过一个片段,信息量大得惊人,为曹魏和蜀汉两大谍报系统——“间军司”与“司闻曹”的生死缠斗,拓宽了边界,拉开了景深。
棋盘很大,棋子很小。性格固然无法决定命运,但它能左右你的选择。陈恭与荀诩,秘密情报线上的两个小人物,以及背后牵扯出的两套人马、多股势力,被谍报机器的齿轮推着走,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结局。
单看前5集,三国背景、历史题材比较“赶客”,不少人吐槽,看不下去,太难入戏。的确,“平行+交叉”的空间设置,又快又密度的叙事手法,“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挑战着年轻观众“倍速观影习惯”,无形中拉高了欣赏门槛。
不过,熬过这一阶段,一个柳暗花明的世界会在眼前徐徐铺开。之前你以为,端上桌的是历史盘子,夹一筷子送进嘴里,诶呦,原来烧脑谍战才是正菜!这就好比刘姥姥进大观园,王熙凤搛一口茄鲞喂她,又搛一口,她咂摸半天,才品出被“九蒸九晒”和“十来只鸡相配”遮掩了的茄子味儿来。
不同于揭秘“刀尖儿上跳芭蕾,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谍战剧,《风起陇西》刻画的重点,并不在“术”,而在“道”。
这个“道”,就是义,它有多个面向——
其一,兄弟义气,“曾共渡患难日子,总有乐趣”。
荀诩与陈恭,姻亲、同僚、哥们、知己,四重关系叠加,肝胆相照,交情过命。即便证据明晃晃摆在眼前,陈恭亲口承认自己就是第二任烛龙,荀诩也从未相信过他会是“魏谍”。
蜀汉上下,都想要荀诩的命,接上“反间青萍计划”的最后一环,可陈恭拼却一死,也要换取荀诩的“活”。
其二,夫妻恩义,“我豁出命,必得护佑你周全;你踏破铁鞋,誓以仇人血祭我”。
陈恭之妻翟悦,同为间谍。她费尽心机,打入五仙道高层,骗取大祭酒黄预的信任,当上圣姑。不料,盗取机密时被识破,喂下毒药神仙散,无药可解。她取见血封喉的剧毒匕首,割破舌尖赴死。咽气前,她忍着痛,背诵情报给陈恭。这是她留给丈夫的,最后的温柔。
陈恭大恸,削下左手小指与翟悦合葬,发誓用妻子所赠佩剑,手刃仇人。最终大仇得报,他却生无可恋,不想独活,设计追随而去。一对苦命鸳鸯,终于在另一个世界团圆。
还有荀诩,为紫烟坊乐师柳莹的才貌倾倒。明知她很可能是敌国间谍,犹豫再三,还是从怀里掏出“司闻曹”的最高令牌,郑重递上,恳求她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这可不是一般玩意儿,而是出入城门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啊!往轻里说,是私放间谍,往重里说,那可是通敌叛国啊!
其三,国家大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荀诩不放弃追问真相,亲手擒获陈恭,送上断头台;陈恭引刀成一快,肝胆两昆仑;冯膺忍辱负重,屈膝事奸,甘当千古骂名;柳莹,不惜以美色作饵,委身蜀国骠骑将军李严……光复汉室,是他们心中同一道光。
而郭淮、郭刚、靡冲夙兴夜寐、厉兵秣马,又何尝不是为自己心中的“国家大义”?只是历史面前,输赢昭彰,是非难断。
其四,人间之义,“朝争要有底线,做人要有原则”。
此言出自诸葛亮之口。李严被杨仪及“司闻曹”一干人等设计,不得已谋反,兵败山倒。诸葛亮却为昔日政敌鸣不平,痛批杨仪不择手段,排除异己。
这就是《风起陇西》的格局所在。它弘扬的,是一种普世价值观。虽然《孙子兵法》开篇第5段即言“兵者,诡道也”,但在“术”之上,还应有人间正道,有黑白,有善恶,有是非,有可为与不可为。
朴素正义的主题之下,去刻画“大时代下,小人物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更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高妙笔力,击节唱起一曲小人物的悲歌,怎能不扎心扎肺,令人掩卷长叹?
无论哪朝哪代,风起时,细微处,都有看不见的小人物在为兄弟、仁义、时代和家国坚守。那是历史真正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