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王江平
■ 银璐
平整、喷水、刷浆……一张布满虫蛀伤痕的《齐民要术》清刻本书叶,在新疆图书馆古籍部古籍修复师米娜娃尔·阿不都小心轻柔的动作中延续着生命。
“五一”期间,新疆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活动现场设置了“古籍修复技艺”互动专区,米娜娃尔向观众展示了古籍修复过程,带大家认识了古籍装帧方式:毛装、包背装、蝴蝶装、线装等,并指导他们体验简单的修复。
“孩子们说我能妙手回春,是给古籍治病的医生,我听了特别感动。他们的热情,让我更有信心把古籍修复做好。”米娜娃尔说。
设置在新疆图书馆内的新疆古籍修复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完成30余种馆藏古籍的修复。像米娜娃尔这样的专业古籍修复师,在新疆并不多,全疆范围内只有新疆图书馆、新疆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有专业古籍修复师,总数不足20人。
“在全疆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里,只有新疆图书馆有专业古籍修复师,共5人,这个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修复的馆藏古籍存量。”新疆图书馆古籍部负责人田晓丽说,古籍修复本身对修复人员技术有极高专业要求。
“修复不光需要手感,更需要心静。”工作中的米娜娃尔,用镊子夹住细碎的纸片,轻轻贴在涂抹过浆糊的书叶上,“对付”一排排虫蛀出的细小破洞。
“古籍修复只针对外观,不涉及内容,书叶上缺失的文字、图画不做修复。”田晓丽说,“涉及古籍内容,属于语言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范围。重要古籍的修复,需要由专家研究讨论,指导制定修复方案,确定修复方式和方法,经上报审批后方可修复。因为不当修复本质上是对古籍的破坏,我们要保障修复工作对古籍是绝对安全的。”
近十年以来,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在全疆范围内多次组织古籍保护培训班,积极培养基层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此外,新疆图书馆等单位也选派古籍修复人员赴国家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地进修与培训。国家图书馆还帮助新疆图书馆培训古籍普查、修复、版本鉴定、数字化、传拓等方面专业人才,并协助推动新疆古籍保护和宣传推广工作,出版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新疆大学等五家单位古籍普查登记联合目录》等。
在修复古籍的同时,新疆古籍的数字化也在同步进行,部分公藏单位对现存古籍文献进行了电子扫描、整理、存档。2017年,新疆图书馆(新疆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全疆各地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公藏单位,完成了对全疆近2万部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
除了古籍修复,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推广也是古籍保护宣传的重要工作环节。新疆图书馆今年将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的活动,计划在新疆大学做推广,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主题讲座,举办古籍装帧手工坊,让大学生体验参与,了解历史上各朝代古籍的形式、版本、纸张和装帧风格,领悟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古籍是我们厚实的文化家底,它的活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新的线上、线下体验方式和数字化展示,让公众认识古籍,感受古籍之美,让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田晓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