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柴红芳 《落地生根》纪录片导演 ■ 记录:徐阳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物简介·
柴红芳,中央电视总台新闻频道纪录片导演。《落地生根》纪录片荣获第十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奖。
2017年,我接到上级单位的任务,计划历时四年时间,拍摄一部见证中国脱贫攻坚全过程的纪录片,我当时的脑海里浮现出两个词:“纯正”“坚守”。一是我要找到最淳朴的中国故事主人公,二是我和我的团队要用四年的坚守,让世界看到一部真实的中国减贫历史影像。
把握好人物情感、观念、意志
怒江大峡谷蜿蜒的青森群山中,薄雾与炊烟卷卷升起。沙瓦村遗世独立于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脉间,2000米山地落差间,仅靠一条6公里的盘山路与外界相连,百户村民人背马驮,日夜徒步,生活的困苦与希望全然融为脚下泥泞的土。
2017年2月开始,我三次调研云南各地,考察了上百个村落,最终选定了沙瓦村。这里位于碧罗雪山腰间,开眼可见怒江一泻千里,天山共色,风景独绝,而这里的村民虽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但镜头下流露出的淳朴真诚,自尊自强之态,却异常难得。当时沙瓦村800多人多半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把沙瓦村拍好,就是我们以点带面对外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意义所在,于是《落地生根》这部纪录片就诞生了,讲述这个村庄和村里可爱的人们的发展与变化。
作为纪录片导演,我要对人物气质及故事脉络进行总的把控,我最在意的是表象之下人物情感、观念、意志的微妙涌动,在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脱贫攻坚战中,贫困百姓如何重拾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老人、孩子、妇女这些弱势群体获得了怎样的关爱?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如何绵延长存?我希望观众都能从《落地生根》纪录片中找到答案。
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收录进我的镜头
初上沙瓦村,我们带着拍摄器械,从219国道进村,穿越过原始森林,爬了六个小时的山路差点没上去。上去之后发现,村里没有路,没有电,更没有网络,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状态。我意识到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挣生活”,是多么现实和残酷的一件事。
我的镜头里记录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村民坡罗家的冰箱坏了,他背着冰箱徒步下山进城修理,他走一段歇一段,累了就吃点干粮,这一走就是一天;第二件事是村民小二哥的母亲突发疾病,夜里疼痛难忍,第二天实在熬不住了才请村里人合伙抬着担架,一路小跑下山。而我们的摄影师为了在狭窄湿滑的山道间拍摄而不耽误急救,不得不穿插奔跑,数次扭伤,我也因为在这条路上拍摄受伤,左侧胳膊肱二头肌断裂,动过两次手术。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很苦很累,很多产业还是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这条路。我们都相信,只要路修起来,就一定能脱贫!”我至今仍清晰记得村民阿大哥这样对扶贫干部说,当时他的眼里闪着坚定的光,村民们对修路有着强烈的渴望。
2017年9月,当地政府在兼顾生活生产和未来旅游业开发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调研,决定启动沙瓦村通组公路项目。两年后,当一条崭新的公路开通后,通路当晚,村民围着篝火,盛装出席,载歌载舞,他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满足和对明天的期待,都化为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收录进我的镜头,如烟火般灿烂可爱。
四年的时间,我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沙瓦村,因为只要一离开,我就会感到焦虑,始终惦记着村里的人和事,我沉浸在纪录片里每一个人物里,要用镜头凝练出最好的故事。
这四年,我也的确捕捉到沙瓦村“一步千年”的变化,村民李建华的散养走地鸡做出了名声,坡罗家买了拖拉机跑运输,靠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小组长李小二和部分村民进城过上了现代生活,孩子们也在扶贫队员的教导下,从泥巴坑走进了诗词课堂……在政府的帮扶下,2020年沙瓦村实现整村脱贫。
有时候,我一边剪片子一边流泪,沙瓦村人的身上保存了中国农民的优秀传统美德、人格魅力,他们勤劳忠厚、热爱土地、积极进取的精神让我为之动容,而我们的政府也在倾听民声、帮助农民解决最大的生存问题,坚决不让一个农民兄弟掉队。我记录的这些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折射了脱贫攻坚为7亿农民带来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但他们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最辛劳、最需要关怀的一个群体,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急速发展中的深刻变革。
爱绘就沙瓦村的每一个变化
四岁的腊八是纪录片中的“小主人公”,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那清澈眼神让我印象深刻。沙瓦村没有学前教育,孩子们属于放养,驻村扶贫队员朱云到村后,帮助当地的支教老师陆春华,开始教孩子们认字读诗。孩子们整整齐齐坐在村里的小操场上,从认字开始,一词一句跟着老师背唐诗,他们接触到了以往完全不同的新的教育内容——汉语普通话和诗词。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更多诗词,我们的摄制组也全员上阵,检查孩子们的背诵情况,再用手机录制好新的诗词,委托陆春华教给孩子们。只要时间充裕,我们也会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孩子们一旦会背了,我们就奖励一颗糖果。
记得我们团队初到沙瓦村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沟通”,因为能用普通话流利交流的村民太少了,想和村民进一步交流十分困难,为此我们不得不请来两名翻译。那时我们就决定一边学习怒语,一边也要教村民汉语,孩子们就成了我们的重点教学对象,他们也不负期盼,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背诵很认真、很快速,有时候听不清楚他们背诵的是什么,但只要听到朗朗的吟诵声,我们就很开心,这些传统诗词的种子已经落到孩子们的心里。
在拍摄期间,孩子们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件喜事。2020年2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邀请陆春华和腊八等沙瓦村的孩子去北京参加节目。“孩子们去北京”是件多隆重的事啊!出发当天,村民们一齐赶来欢送孩子们,我们的摄制组也一路跟随腊八一行,从山路走上高速,坐飞机辗转至北京,孩子们的眼中充满了惊喜、激动、期待。节目现场,孩子们讲述了大山里的诗词故事,还背诵了学习成果,现场的稚气诗声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动不已,诗词成了孩子们与外界连接的纽带,知识的星光正在照亮沙瓦的夜……
当摄制组最后要离开沙瓦村时,全村人都赶过来送我们,杀鸡宰羊,以最高的礼遇感谢我们,他们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舍不得我,希望我回来再看看他们,我不禁泪流满面。这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最大的褒奖和回馈,一部好的作品,必然以“爱”绘就最深沉的底色,感动于家与国的温暖间,守望于人与人诚挚平等的互助中。
我用自己内心的爱诠释与见证,帮助乃至改变许许多多个“沙瓦村”的命运,也是拍摄了中国脱贫攻坚纪录片应有的使命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