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焦虑的反面是具体,一旦你的生活有规律、有节奏地转动起来,就可以忘掉那些让人焦虑的事。”其实,只要处在一步步的具体行动中,我们就可建立起一种生活秩序,重建生活的节奏感。而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的时候,用心生活本身便是治愈,就如杨绛所说:“没有如意的生活,只有看开的人生。”
■ 胡杨
疫情三年,很多人更加理解了“活着”两个字。然而,有的人说“活着”时,是悲观的降调;有的人说“活着”时,是乐观的升调。而心理学家李松蔚则说:“我不认为‘活着’就等于降低标准,其实‘活着’是另一种标准。”
在我看来,活着就是每天做具体的事,过“烟火气”的生活。也许10年或20年后回头再看,你会明白“当下”的意义,也终将发现——“明天会更好”属于那些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的人,属于那些心中有信念、迎面化解忽来 “飓风”的人。
用美食和“烟火气”,抚慰疫情焦虑和苦闷
最近我很喜欢看台湾著名主持人曹启泰的视频号,他一个人在上海隔离期间还每天坚持制作视频号,絮絮叨叨说的都是“吃”。但是每次看,我却都有笑着落泪之感。他夸张的表情与实话实说的劲头儿,虽然一个“苦”字没有,却字字含着“苦中作乐”的珠玑。
全城静默下的上海,曹启泰因为一个人住很难“团”到物资,他就跟朋友的一个大家庭一起参加团购,这样就能保持小份而多种的食材。那一天,他像小孩子展示新玩具一样,欣喜地展示“排排站”在桌子上的蔬菜——两个玉米、两只丝瓜和两个番茄,还有一根黄瓜、一块冬瓜。他说:“今天做我最爱吃的炸排骨,隔离期间唯一的好处是你不用急,可以把全身心附着在排骨上……谢谢隔离这段时间,有时间慢慢做、慢慢品。做菜有个重点,首先你要很想吃,你要想象它们成菜后的样子。其实人生无论是创业也好,画画、写文章都一样,有画面感、有心,你就慢慢一步一步做起来……”
曹启泰吃排骨的时候也很有仪式感,还要配一罐啤酒。他说:“人生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擦肩而过,当你用心去对待每一块排骨,它不会辜负你。炸排骨的过程,你可能跟某一块谈上恋爱,你吃的时候就是与它重逢……最近我做每一样菜都超乎想象的成功,又是美好的一天……”这也如汪曾祺所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在上海封控期间,除了曹启泰,台湾老戏骨李立群的直播也吸引了无数粉丝。看了他们俩谈吃说食,我心里是苦苦的甜,同时想到《中庸》里一段话:“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有人说:会做饭的人都自带光芒。作为一个从小就会做饭的人,我深谙其中的奥妙。爱做饭的人,一般都能未雨绸缪又统筹安排,积极乐观又脚踏实地,珍惜当下又感恩生活。这样的人,根扎得深,路行得稳。
行动起来做具体的事,用心生活本身便是治愈
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借着跑步,谈的是关于坚持、毅力、独处以及乐观的人生命题。“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有人说:“焦虑的反面是具体,一旦你的生活有规律、有节奏地转动起来,就可以忘掉那些让人焦虑的事。”其实, 这也是我的亲身体验。疫情以来,我每天该早读早读、该工作工作、该锻炼锻炼、该做饭做饭,外部环境再变,内在节奏不变。其实,只要处在一步步的具体行动中,我们就可建立起一种生活秩序,重建生活的节奏感。尤其是疫情期间,建立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不意味着丧失共情能力,也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痛苦熟视无睹,恰恰是让我们过劳的同情心得以修整,给自己“补充能量”,避免与负面信息过多纠缠,有助于更加清晰坚定地面对真实的生活。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其实,真正能打垮一个人的,往往不是糟糕的经历,而是糟糕的心态。一味唉声叹气,抱怨生活中的苦与难,只会让你越来越不堪其重;而怀着一颗乐观的心,笑对跌宕人生,再难熬的日子也能找到一丝甜,再难过的关也能找到一处乐。
老子《道德经》里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国家,要像做一道小菜那样,时时掌握好火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太强求,才能烧出美食。这句话同样也可以指导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的时候,用心生活本身便是治愈,就如杨绛所说:“没有如意的生活,只有看开的人生。”
今年“五四”青年节时作家莫言曾寄语青年人要“不被大风吹倒”,在我看来,不被大风吹倒的人势必是热爱生活、扎根生活的人,更是谙熟烟火人生滋味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