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美·口述 PDF版下载

版面: 美·口述

杨俊:黄梅一梦四十年


    受访者提供

    ■ 口述:杨俊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物简介·

    杨俊,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戏传承人,被誉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代表作有黄梅戏电影《孟姜女》《血泪恩仇录》,黄梅戏电视剧《貂蝉》,黄梅戏舞台剧《妹娃要过河》《未了情》《双下山》等。曾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

    黄梅戏“生”在湖北,“长”在安徽。

    我生在安徽,长在湖北。

    黄梅戏与我有着一生解不开的缘分,我对黄梅戏就有了一生的痴恋。

    一波三折,重燃黄梅戏的希望

    12岁那年,我考上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黄梅戏表演。

    记得父亲把我送到学校门口时,拉着我的手说:“我送你只能送到这里了,以后的路要靠你自己走。”父亲那期待的眼神一直敲打着我的心。尽管过去这么多年,但只要想起这一幕,无形中就给了我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我从小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中长大,都说穷人孩子当家早,我就属于这类早当家的孩子,比较懂事独立。当初选择上艺校,就是为了可以减轻家中的负担。起初我并不懂黄梅戏是什么,在学习期间,受到老师的用心指导,加上自己勤奋练功,在学校里就演绎了不少角色。最后,我以全班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毕业那一年,我17岁,正是对人生充满向往的年龄。然而现实并非想象的那样美好,我苦于自己一直演不到适合的角色,在舞台上演的总是配角,基本上都是几句简单的台词。这与我内心的追求相差甚远,有一种受挫的感觉,就在我感到迷茫时,尝试了去拍电影。

    那是我在香港的一次演出,我在《女驸马》中扮演丫鬟小春红,被香港李翰祥导演看中,当时他正在拍《垂帘听政》这部电影,让我扮演丽妃。试镜的时候,因为当时我处于喝凉水都会胖的阶段,圆嘟嘟的脸出现在宽荧幕上时,李翰祥导演对我扮演的人物产生了疑问,感觉与舞台上的我判若两人,后来我就没有演上丽妃这个角色,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打击。那时大家都知道我去拍电影了,但现实是因为自己的脸型胖而错过,心中五味杂陈。

    现在回头来看,如果说当时演上了丽妃这个角色,也有可能我后来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但是现实却没有这样,所以说命运没有让我远离黄梅戏。

    在我遭受打击后,遇到《西游记》导演杨洁老师,是她给了我艺术生涯的第二次生命,让我重新找回自己。她让我在电视剧《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这集中饰演了村姑,尽管是一个很小的角色,但也很考验一个演员的功力,不仅要演出妖怪的狡猾,还要把妖怪变成村姑的软弱也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西游记》这部电视剧里,我塑造了村姑这个角色,重新点燃了自己对表演的欲望,也为我后来拍黄梅戏电影《孟姜女》打下了基础。

    每一次转身,黄梅戏更走进我的生命

    《孟姜女》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之一,1986年,我主演了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孟姜女》。

    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我想,不仅要会唱,还要会演,用演与唱来塑造人物,表达作品的情感,把握人物每一个细节的变化,来打动人心。

    在拍摄《孟姜女》黄梅戏电影中,我倾尽所有的精力,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首先完成了所有唱的工作,然后就是揣摩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与变化,去理解感受角色的内心情感,与角色共鸣。可以说,黄梅戏电影《孟姜女》上映后,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欢,我的名字渐渐在祖国大江南北被熟悉,也迎来我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

    1989年,湖北省委正式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文化战略。我就从安徽合肥来到了湖北黄冈,做了湖北黄梅戏“垦荒人”,从无到有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团。

    也许有人会奇怪,我在安徽发展得挺好,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合肥。

    回头看,与其说是有一个远方在召唤我,倒不如说那个远方就是我对黄梅戏的追求。

    到了黄冈,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从一开始的招兵买马,到后来填补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很多空白,这一路走来,遇到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靠什么去战胜呢?那就是一颗热爱黄梅戏的心。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我在黄冈黄梅戏剧院待了19年零六个月,那段时光是我艺术生涯中乘风破浪的时光。

    1996年,我重新回到安徽参加“中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凭借古装戏《双下山》获得了优秀剧目第一名和个人表演金奖。之后,又凭借一今一古、一悲一喜两部戏《未了情》和《双下山》,个人也迎来高光时刻,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

    在常人看来,已是功成名就的我,在黄冈也有一席之地,不理解我为何要离开黄冈,奔赴武汉。其实我离开黄冈,心里很纠结很难过。我记得坐在家里沙发上痛哭了一场,那一颗颗眼泪有着说不清对黄冈的眷恋,也有着对黄梅戏艺术更高的追求与向往。

    在当代艺术多元的背景下,尤其湖北黄梅戏需要找到更大的平台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广与传承黄梅戏,总觉得有一种使命推着我要再次走向远方,于是就离开了黄冈。

    其实每一次转身离开,都是一次零的开始,正是每一次零的开始,让我一直在黄梅戏艺术路上勇攀艺术的高峰。

    七年磨一剑,打造鄂西派黄梅戏

    今年5月,《戏码头》特别献映我从艺四十周年系列展演,其中就有我和我的团队一起演绎的原创黄梅戏《妹娃要过河》,这是我到了武汉后,历时7年精心创作的一部具有鄂西派的黄梅戏。

    “望穿秋水二十年,阿朵无怨无悔……”《妹娃要过河》讲述的是客家青年船夫阿龙和土家族姑娘阿朵的爱情故事,全剧以黄梅戏和土家歌舞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呈现,独特的民族风味,温婉的黄梅声腔,恢宏的舞台呈现,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

    有人说我俊美秀丽的扮相,细润舒柔的声线,演活了年龄跨度近30年的角色。剧中的阿朵18岁,我首演阿朵的时候已经是近50岁的人。

    其实在演这个角色时,阿朵痛苦与挣扎的时候,似乎和我多年来在追寻黄梅戏路上的坎坷、坚守一样,那个勇敢纯真的阿朵和我仿佛是一体的。回想艺术生涯的40年里,尝不尽的甘苦,道不完的故事,似乎自己早已融于了阿朵这个角色。

    做成是一个事,做好是一个层次。这是我多年来从艺的理念。因长期练功,不小心受伤导致了膝盖积水。为了让自己演绎好每一个角色,在舞台上绽放艺术的美丽,我都会克服自己身体的不适。每次演出完后,我80多岁的老妈妈用很热的毛巾敷着我的膝盖,有时候腿肿得像馒头一样,就用烧好的火针治疗。静心想一想,没有伤痛,没有泪水,哪有欢笑呢?黄梅戏早已是我身上的血和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黄梅戏要创新,别具特色的剧本很重要。之前想过创新《天仙配》,但这早已是经典剧目,要想超越是很难。从湖北民歌《龙船调》开始,对于这样的创新,我一开始心里是没有底的,用黄梅戏的方式重新深度解读湖北民歌《龙船调》,把湖北特色的土家族文化与黄梅戏相融合,无论是从戏曲语言,还是音乐舞蹈,以及人物塑造上,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挑战。那么民族特色与黄梅戏的风格,两者之间能不能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呢?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2010年末,我和我的团队就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可以说那些日子,躺着睡觉、做梦都是想着如何把黄梅戏的味儿和土家族风情巧妙融合在一起,心有所念,必有回响。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原创大戏首演就得到业界人士的肯定。

    业界专家称《妹娃要过河》是湖北黄梅戏里程碑式的剧目,并说我用艺术创作证明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一位网名叫宁宁的观众说,人生总会有两位女性,一位温暖着我们的岁月,一位惊艳着我们的时光,温暖岁月的肯定是我们的母亲,而惊艳岁月的那位,就是杨俊。

    ……

    面对来自业界人士和观众的喜爱和肯定,我内心感动不已,但同时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难免心生感慨:我是一位平凡的戏曲人,我只会唱戏,历经挫折与打击,一次次转身离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曾经有过的荣誉和辉煌都属于过去,观众没有忘记我,我站在舞台上,就要用好的作品回馈我的戏迷们。

    从艺四十周年系列展演,这对我的艺术生涯来说不是结束,而是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扬帆再出发。

    培育下一代,让黄梅戏的美更有生命力

    回首一路走来的岁月,有过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有过人生的遗憾。

    我这一辈子没有机会做母亲,我把所有的精力投入了黄梅戏事业中。

    记得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时候,我发言时,向在座的姐妹们说,我的人生是有缺憾的,我希望在座的年轻女性朋友好好把握人生每一阶段,每个人生阶段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错过了当母亲的机会,想来是一件很伤痛的事情,但我始终相信,时间会拿走一些什么,但也会给予一些什么,是黄梅戏给我带来了158个孩子。我个人没有孩子,但是黄梅戏的传承人有很多,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2016年,在我担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期间,学院招收了学习楚剧、汉剧、黄梅158个孩子,他们都是从自全省各地基层和农村学校考入的,通过在校7年的系统学习,用扎实的戏曲之工,为湖北戏曲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3月,准备公演的黄梅戏《舞衣裳》,因为疫情被推迟了,这是我和剧院的学生们一起演绎的作品,《舞衣裳》主要讲述唐朝元载从一介寒士到官拜相国,后因贪腐无度导致人生覆灭,其妻王韫秀在丈夫处于不同阶段戏剧性的内心变化的故事,表达了人的欲望追求和处世智慧之间的哲学思想。

    做人要有人品,从艺要有艺德,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精彩的艺术人生。这些年,我把自己的从艺心得分享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探讨黄梅戏艺术的魅力。看着孩子们一点点地成长,在各大戏曲比赛中获奖,在央视春晚等各大舞台上亮相,我的内心感到很欣慰。

    2017年,黄梅戏青年演员程丞荣获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并两次上了央视春晚。2019、2021年,我院在校定向班学员(汉剧、楚剧、黄梅戏)三个剧种学生分别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表演二等奖、团体二等奖荣誉。

    如今,我作为湖北演艺集团艺术总监,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戏传承人,肩负楚剧、汉剧、黄梅戏多剧种传承和发展的重任,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但我对艺术的追求永远如初升的太阳,有股新鲜的活力。我想,传统戏曲要代代相传,不仅要在传统文化上创新剧本,也要做到发展和培养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向上生长,向下扎根”,黄梅戏的未来才能更繁荣,黄梅戏的美才能更有生命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