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 祁云枝 科普作家 ■ 记录:彭彬彬
·人物简介·
祁云枝,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研究员。已出版科学散文集《我的植物闺蜜》《低眉俯首阅草木》《植物智慧》等十余本书,其中三部专著荣获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部专著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有作品被翻译后在海外出版。曾获中华宝石文学奖、全国大鹏生态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
一草一木皆有情。我的名字里有个“枝”字,我常常觉得我这辈子注定与草木有缘。
到今年6月,我在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我既是草木的研究者,也是草木的记录者。
这么多年,我与植物已成为知己。植物扎根在我的心里,我扎根在植物生长的土地上,用文学和漫画的方式,探索植物生存的智慧,感受植物带给我的哲学启迪。
植物世界的神奇启发了我的创作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我在童年里挖过野菜、挑过猪草等,那些生长在田间的草木,美丽又质朴,不知不觉间让我喜欢上了植物。
1988年,我考上了兰州大学,在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就读。上大学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提升了文学素养。记得参加学校举办的校园散文大奖赛,还获得了一等奖,这给了我不少信心,这些经历也为我工作后的科普创作奠定了基础。
199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一开始主要负责科普宣传工作,我们植物园收集保育了3000余种植物。面对植物世界的博大神奇,我一个个观察植物,一点点了解植物,听老师讲解植物时速写植物,讲解结束后一遍遍回访植物,直至对上千种植物了然于心。我一边工作,一边像记日记那样积累我认为神奇的植物素材。
印象中有一天,有一位男子花了一千元买了一对人形何首乌,来我们植物园鉴定真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长相如此奇特的何首乌——酷似一对卡通版真人,有头、躯干和四肢轮廓,叶子从头顶上长出来……经过植物园的几位老师鉴定后,发现这何首乌是假的。
如此鲜活的事例,让我产生了用文字记录的愿望,我把整个事件记录下来,成了一篇科普文章。
在植物园工作的三十年里,发生过许多与植物有关的故事,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是我科普创作的源泉,不知不觉间我撰写了十多本关于植物的故事。
2002年,也是我工作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科协首次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科普图书,我人生第一部科普著作《趣味植物王国》入选。2005年,该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在植物的世界里探索,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植物在生存繁衍过程中的智慧。2014年我以文学的手法写了科学散文集《枝言草语》,国家科技部优秀科普作品的获奖词是这样描述的:这本书里,有科学严谨的科普知识,同时也融入了作者从生活角度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借助花草来阐释人生。
植物是自然界最朴素又最易被忽略的“哲人”,像白玉兰是纯真无瑕的挚友,无花果是默默奉献的谦谦君子等。植物的这些生态习性会给予我很多的感悟,我后来创作了《植物哲学》这本书,在写作和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植物的生存智慧,形形色色,叹为观止。
把这些植物生存繁衍的智慧结集起来,又有了《植物智慧》,人类的好多发明创造,也都源于植物对于人类的启迪。譬如鲁班造锯的灵感源于茅草,降落伞的发明受蒲公英的启发,尼龙搭扣的发明来自苍耳,螺旋桨的发明来自槭树种子等。
植物巧妙的生存智慧、植物生存的哲学以及巧夺天工的美感,不断启发着我的创作。在创作中,我喜欢捕捉植物在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柔软与坚硬、平和与挣扎、无奈与向往,蒲公英的随遇而安,白杨会追赶头顶的一米阳光,野燕麦懂得适者生存,柚子树会把过去抛在脑后适应现在等。
在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间隙,我用文字和漫画为植物“代言”,我希望植物被更多的人了解、接纳和喜爱,继而热爱我们的生存环境。
形象化、拟人化、漫画化表现植物奇妙
我无意间迷上漫画,觉得漫画比照片更生动,能引起人的思索或共鸣;直观、幽默的漫画,也能更好地诠释植物的生命之美。
十多年前,我决定自学漫画。记得当年我买回大量的漫画书,订阅了各种漫画报刊,每日里反复欣赏临摹,先解决形似问题,再融入自己的创意,直到最后用漫画能够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我的漫画,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2010年,我出版了科普漫画书《漫画生态“疯情”》,该书2011年5月荣获第五届北京市优秀科普图书奖。
植物的生命蕴藏着生长的无限可能和许多惊人的智慧。2017年,我出版了《漫画植物的智慧》,将角峰眉兰、凤仙花、马兜铃、山姜花等近200种植物奇妙的生存智慧,作了形象化、拟人化、漫画化表现,让更多的读者爱上草木,了解草木奇特的生存习性,学习与草木息息相关的科学,感悟自然的神奇。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在我所有出版的著作中,我都会为每一篇文章设计一幅漫画插图,用漫画诠释科学,也成为我的风格。
有人评价我的绘画作品如同出自一位少女之手,画风清新灵动,充满童趣。其实在我眼里,植物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清新灵性的状态。
我有三组成熟的漫画展电子版资料——“植物智慧”“植物哲学”和“生态”漫画展。目前,这些漫画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62家植物园、公园和学校进行了展出,这种几乎覆盖全国的漫画展览,对物种保护和生态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让植物生存的智慧启迪人们
作为中科院科学家演讲团西安分团的副团长,科普讲座也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多次随团走进大中小学校和社区,宣讲植物生存的智慧和植物带给人类的哲学启迪,足迹遍布甘肃、四川、云南及陕西各地。
今年4月,我的新书《草木祁谈:科学家给孩子的植物手记》正式发布,这本书主要是将植物科普知识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科普知识学习与儿童的观察实践、文学创作相结合;将植物档案、科普故事、手绘漫画、传统古诗词、植物精美图片与观察手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和漫画,让孩子们亲近草木、了解草木、爱上草木。
这么多年,我越了解植物,就越喜爱植物。我笔下姿态万千的植物,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大家对植物的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文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写了《红豆杉:灾祸与福祉》《与植物恋爱》《我是你的邻居》等生态散文,相继发表在省级文学期刊《广西文学》《黄河文学》《青海湖》上。其中《与植物恋爱》将科学与文学相结合,以一位大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将植物视为恋人,一生钟情沙漠植物研究与培育的老科学家形象,这篇文章被收录在《2021年中国生态文学年选》。
回顾三十年的科普之路,我不知道的、不能解释的植物之谜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如果说我有什么创作经验的话,那就是,在跋涉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与收获。
对于未来,我的笔墨不会仅仅停留在花草树木的科学性上,我将对生态环境持续关注,在作品中融入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感悟植物带给人类的哲学启迪,关注植物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