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教 PDF版下载

版面: 家教

当汉服从家庭走进学校


    ■ 薛元箓

    石家庄某小学开办汉服日,每周四学生自愿穿汉服上学,值得鼓励,乐观其成。尤其值得鼓励的是自愿原则,不搞一刀切,尊重每个学生及家长的选择。所以笔者也敢断言,该校的“汉服日”,对于学生来说,一定是一件快乐而无负担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汉服热从一种家庭娱乐进阶为学校教育,也便水到渠成,实现了无缝链接。

    剩下的就是技术问题。汉服既然从家庭娱乐的个性化走向学校教育的共性化,就需要区分二者之间的属性特点,依此确立在校汉服穿搭的基本原则。穿汉服的人从孩子变成了学生,这个主体的转变理应体现在汉服穿搭的选择上。对此,或许校方已有意识,或许操作已有对策,所以不揣冒昧,仅供参考。

    一是穿什么。现在所谓汉服,门类庞杂,既有朝代之别,又有官民之分。外加礼服常服、年龄性别、职业行当、季节换装、服饰搭配……几千年的服饰文化,对于家庭娱乐而言,选择不是问题,但作用于一所小学校的“汉服日”,穿什么就颇成了问题。笔者观看视频,发现其中就有穿着锦衣卫服的孩子,于人群中颇为扎眼。学校办“汉服日”,想必以体验为根本,并非其他汉服活动的炫耀展示,更非影视剧一样的角色扮演。所以,关于小学生穿什么汉服,还是有讨论余地的。依笔者之见,首先应该规避汉服的过多阶层符号,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身份认同和代入感。鉴于学生这一基本身份,儒生、学子的服饰应该成为主要选择方向;其次,要穿常服,既有助于还原和体验古人的日常,又可避免给学生家长造成过高的经济负担;再次,选择同时代服饰,避免“关公战秦琼”,传递出“汉服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体验选项。总之,一个家庭的汉服爱好是个性化的,但一班学生的汉服选择就需要接受集体效应的考验。

    二是怎么穿,这是更为具体的细节问题。家庭娱乐背景下,孩子的汉服穿搭既尊重个性也提倡随意性,不用因噎废食自设障碍。进了校门,相关约束就会多起来,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长袍大袖毕竟不利于活动,学生们的体育课就要面临考验。比如视频所示,尽管穿上汉服上学了,但学生们还是背着今天的书包,穿着今天的运动鞋,呈现出有点搞笑的混搭风。笔者想象中的学校汉服日,绝非换件衣服这么简单,而是通过汉服的穿搭,实现由外而内、由物质而精神的沉浸体验。包括“汉服日”当天的课程设置、师生互动、语言行为,都尽量多地还原出传统文化作用于校园场景下的应用和效果。当然,作为小学校“汉服日”开办之初的设计,无须求全责备。但如果将其发扬光大,变成可持续性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或许这正是“汉服日”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内容。

    可以说,越来越流行的汉服热,已经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风潮,深具影响力。如今,小学校开办“汉服日”,又把这一文化现象,从社会和家庭移植到学校教育,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同时值得期待的是,“从娃娃抓起”,也因此迎来了一个有趣的新课题。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