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益民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打开一看,是物流送来了新购置的书架。
要自己装呀!我有点犯难了!“妈妈,我来!”一听要装东西,女儿元元立刻从房间里冲出来,这是她最擅长的。她拆开包装,把里面的木板、金属棍、螺丝等齐整地排列在地上,却并不着急动手,而是翻来覆去地看。
“你在找什么东西吗?”
“图纸。先要有图纸、钉子和工具,才能开动呀!”翻到图纸后,元元仔细核对了里面的构成,木板几块、支架几根、大型螺丝几颗、小型螺丝几颗,图纸和实物一一核对无误后才开始动手。
我一脸欣慰地看着她:“元元,你真能干呀!妈妈离不开你呀!”
女儿上小学六年级,非常喜爱动手操作。家里的垃圾袋都由她负责套上,还在袋子上打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家里的衣服由她叠,一件蓬松的厚衣服,在她三下两下的整理之后,变得像豆腐块一样方方正正。需要拼装和拆卸的活儿,如换拖把头、换牙刷头,她一定嚷着:“我来!我来!”很多我使尽力气也干不成的事,她用称手的工具,一捣鼓就搞定了。
有一次,我悄悄问她:“元元,你怎么这么能干呀!”她一脸认真地回答我:“因为你不能干,我要让你开心呀!”听了她的话,一股暖流从我心中升起,湿润了我的眼睛。
孩子的爸爸从事生态农业,每个双休日都奉献在农场,全年休息的天数少得可怜。每个双休日,我要买菜、做菜、洗衣、收拾……总是停不下来。有时工作没干完,还要回家加班。
而对于窗帘的卷轴坏了、拖把头需要换了、新运来的抽屉柜需要组装这类事,我真力不从心。女儿把这一切都默默看在眼里。
要帮助妈妈,让妈妈开心!也曾是我做家务活的最大动力。小时候,妈妈总是弯着腰在井边洗衣。我放学回家,看到妈妈在井边,就会跑过去帮妈妈打水。爸妈从来没有教过我打水的方法,我仿佛生来就会,其实是看会的。我常常边和妈妈聊学校的趣事,边打井水,很快满满一大桶的衣服就洗完了。妈妈总感叹:“有女儿在,万事不愁。”我听了心中喜滋滋的,觉得自己特别能干。家里人离不开我。
夏天傍晚擦席子、拖地;冬天早晨烧开水、热牛奶都是我抢着干的事,我觉得做这些家务很有意思,乐在其中。正是从小养成的劳动和主动帮忙的习惯,让我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总能看到他人的需要,团队的需要,及时提供帮助。
当下,提倡劳动教育。我告诉她,你能看到妈妈的需要,当妈妈的小助手,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非常了不起。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责任心的彰显。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最初的动力,来自对父母的爱,对家的爱。
让孩子爱上劳动,有几条建议:
相信并放手让孩子做
给予孩子适宜的环境和指导,孩子能把事情做得很好。比如倒垃圾、套垃圾袋,第一次父母做些示范。有的家长嫌垃圾脏,不愿意让孩子做。其实在孩子眼里,倒垃圾、扫地、收衣服都是一样的,他们非常乐于参与,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家长首先要有这个意识。也有的家长嫌孩子做得不好,还不如自己干。这些理念,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父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想让孩子爱做菜,先让他们当助手:爸爸炒蛋时,可以请儿子帮忙打个鸡蛋;妈妈炒香菇青菜时,可以请女儿切香菇。当孩子熟练掌握了这些小技能后,再尝试炒菜,次数多了,孩子自然也就会了。
分配给孩子的任务要坚持
分配给孩子的任务要明确。比如,倒垃圾是大宝的任务,叠衣服是二宝的任务。在劳动中,让孩子能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家长的鼓励和肯定,能增强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并使其养成劳动的好习惯。鼓励和肯定不一定是物质的,有时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拥抱、一句简单的话,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极大的正能量和动力。但是家长不可过度讨好孩子,比如奖励大餐、玩具,孩子就很容易将劳动和大餐、玩具挂钩,一旦撤除这些物质性奖励,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就消失了。
让孩子爱上劳动,其实是激发孩子的责任心,激发孩子内心对家的爱,对爸爸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