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刘婷婷 文学青年 ■ 记录: 艾莲
·人物简介·
刘婷婷,1995年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卯都乡于家沟村。从小患有脑瘫,一直过着摇摇晃晃的人生。作品《让爱一起成长》获《语林》杂志征文比赛第三名,多篇文章发表于报纸杂志上。2022年1月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生命之花》。
人生有很多值得幸福的时刻,比如我可以去上学了。
人生有很多意外惊喜的时刻,比如我的散文集《生命之花》出版了。
我想,每个女孩子都是一个美丽的天使,而我只不过是折了羽翼,我相信,只要我不懈努力,一样可以放飞自己。
不幸,只是我人生中一个缺口
因早产缺氧出生变成脑瘫的我,在上学这条路上比别人艰难了许多,加上身体的不方便,行走起来摇摇晃晃,我的上学之路也迟迟晚了几年。我十岁以前的生活,一半是陪着农作物,一半是伴着树上的鸟儿、家中的猫狗羊鸡。
十岁之后,我才有机会上学。记得语文老师曾对我说过:“穷人家的孩子只能靠读书改变命运。”老师的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底深处。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便住在乡里学校的宿舍。只有星期天,才有机会回家。村里离乡里,有三十多里地,除了冬天有父辈们接送外,春夏秋这三个季节,我和几个小伙伴都是步行走山路到学校。
有一个学期,我在学校里拿到了几张学习奖状,分别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还拿到了奖品,有绿色塑料皮书包,以及粉色水彩画的铅笔盒等。
记得那个冬季的星期天,父亲骑着摩托车来接我,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向父亲炫耀自己的成绩。殊不知,赶路的父亲,听着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在雪地的路上忘了控制车速,一不注意摔了跟头,把我甩到了铺满皑皑白雪的麦田里。父亲一半的身体被压在了摩托车下,当他吃力地将摩托车扶起来,看到我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尽管满身是雪泥。
那时,我的心里既苦涩,又开心。苦涩的是,我不想让我的家离学校那么远,想和乡里的同学一样,家就在乡镇边上,从学校到家仅需几分钟时间。开心的是,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进步。
其实,在上学的路上,我是不自信的,内心常常充满自卑感,第一源于贫困的家庭,第二源于自己摇摇晃晃的身体。到县城里读初中时,入学军训我没有参加,班主任说,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走路摇晃,说话吐字不清,怕我再次受伤,就没给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苦练的机会。
那时候,我的内心极度恐慌和自卑,常常疑惑地自问:“真的是身体限制了我,无法做个普通的孩子吗?”
回望过去,面对自己内心的自卑,我也会思考下,或许正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我常常想变得与别人一样。
高中毕业时,大家纷纷为高考后的选择而做准备。记得有一个同学说:“婷婷,你想大学报考医学,是不可能的,你看你颤抖的手,如果给患者扎针,一针就会把患者扎过去了……”这个同学的玩笑话,当时真的是伤到了我的自尊,让我更加怀疑自己,未来的日子,我到底能做什么,靠什么生活?
大学报考专业,我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学了食品加工,之后,我就时常做各种美食,度过一段轻松的学生时代。
虽然,一路走来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伤害,但使我一步步走得更加勇敢和顽强。我终于可以一步步向同学表达自我,敢于同身边的人竞争。也许是明白了,残缺的身体,不是我自己的错,绝大部分的时候,我还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的家庭和普通的父母,过着普通简单的生活。
文字,拯救了一个孤独又残缺的灵魂
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写作?一开始,我的回答是:“缓解我的疼痛!”在很多人的眼里,我并不是个从小能笔下生花的人。在写作文方面,我也是常常不知道从何下笔。我的写作始于大三毕业前,我生病了,整个身体时常疼痛难忍。
在极度惶恐不安的情况下,我学会了写日记,与自己对话交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无数苦闷。特别是住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那一个多月里,身上被扎了无数个针孔,身体各处的神经如同一个又一个妖怪,在我的身上四处乱窜,像用棍子打、用火烧,有时甚至把我的腿变成了几千吨的煤块,让我的下身支撑不起我的上身,只能一瘸一拐地走着。
在《生命之花》这本书里,我在《流着泪吃饭》这篇文章写道:人生头一次因为身体疼痛,而流着泪吃饭。在那个时日里,住在学校宿舍的我,带着医生所说的“半身不遂”的心情待在宿舍里,极度难熬,一时间不知道该向谁诉说,甚至连个商量下一步怎么办的人也没有。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我的身体和内心极度受到打击。
我或许如懂事的孩子一样,总容易把自己的难处与心情藏起来,让别人看到的都是那么风轻云淡,甚至是乐观积极的样子。
就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下,我与文字有了密切的接触,我向它诉说命运的不公,而文字也用它那双无形的双手轻轻地安抚着我,它像个慈祥的母亲,轻轻地把我抱在怀里,嘴里说着这个世上最动听的话语。
当疼痛一阵又一阵折磨我身心时,我的心态总容易发生变化,有一个最可怕的念头,一度飘进我的脑海里,那就是自杀。一想到自己才二十出头,正是如花的年纪,不得不鼓励自己坚强地活下去。
从2019年到2022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趣事,在我闲暇之时,经过敲键盘的方式,开始出现在文档里,飞向了远方的报纸杂志。
也许就是因为太年轻,承受不了疼痛,承受不了命运的不公,才有了后来在文字上发光的日子。
宛如这本《生命之花》,围绕我自己切身的经历,以及身边人的感人的事,用最简单朴素的形式,把时光里的人与物变成了一颗又一颗珍贵的珍珠,装饰在了书本里。我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给了很多像我一样身残志坚的人,一种希望与力量。
日常生活中,我每每都会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思索人生,并记录人生,慢慢地我不再为身体的疼痛而苦恼,这大概是因为我明白了,疼痛是我无法回避的一种困难,也许这种感觉更能让我感受到生命在宇宙中发生的各种奇迹。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对于我来说,我的生命如果失去疼痛感,或许我就不会理解人为什么而活着?一股向上挣扎的生命力,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需要的,所以我不断鼓励自己,一定要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为什么要写作?一切都是为了留住时光,留住那些感动人心的时刻,以及那些热烈滚烫的青春。这就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
人为光亮而活,也活在了光亮之下。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未来的道路上只有向阳而生,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写作的道路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