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开创数字未来,青少年需保护更需赋权

——聚焦“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


    阅读提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变更发展的时代,做好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在近日召开的“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全球互联网数字科技创新与数字文明,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全球互联网与青少年保护发展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趋势,并发布了《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报告及政策建议》。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青少年网络素养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近日召开的“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全球互联网数字科技创新与数字文明,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全球互联网与青少年保护发展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趋势。

    网络空间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成长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超过1/3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在信息技术快速变更发展的时代,做好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发布《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报告及政策建议》,并提出一年来我国4类(游戏平台、社交平台、直播平台、音视频平台)81个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基本合格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他建议通过完善青少年服务模式,丰富面向青少年的内容池;定期监测数据风险,实现平台规范化管理;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提示矩阵,优化未成年人使用环境;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协同联动,形成青少年保护矩阵;践行多元知识普惠理念,做好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

    中国网络安全协会副秘书长赵宏志谈到,近年来青少年被诈骗、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沉迷成瘾等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网络保护方面仍存在空白,针对家庭、学校及社会和其他主体的责任、规范仍不明确,互联网行业自律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统一有效、长期持续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认为,数字空间中,儿童受保护权受到冲击最大。通过梳理儿童在数字环境中受保护权面临的七大风险,他指出,数字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承担四个具体义务:一是儿童权利影响评估,尽可能消除和降低风险;二是通过干预控制风险和降低风险;三是提供儿童友好加载工具;四是依法运用主动技术。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所副所长刘萱认为,网络素养中的科学文化素养核心体现在价值观取向及行为规范上。她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所有构建网络系统或网络生态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和参与方的共同发力,通过无害的规则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是互联网生态治理的底层逻辑。她建议,在构建传媒生态,特别是网上传播生态体系时,应秉持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和态度,构建网络空间伦理治理的新生态。

    将青少年培养成为数字文明的推进者

    与会专家们建议,要把网络空间建设成青少年成长、创新、激发原创力的重要平台,将青少年培养成为数字文明的推进者。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邬贺铨指出,“Z世代”青少年是网络空间服务的消费者、生产者和推动者。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放飞自我、敢于试错的机会,要完善网络治理、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引导科技向上向善,鼓励青少年做网络的主人,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普惠的网络数字化工具,激发他们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让他们成长为互联网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

    把数字“原住民”培养成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越来越成为时代的紧迫课题。中国妇女报社社长、总编辑孙钱斌表示,希望年轻一代既熟练掌握数字生活和数字传播的技能,也能洞察其中的风险和局限,特别是在众声喧哗中,能够持中守正而不偏狭,文化自信而不封闭,自主独立而不离群,用数字赋能人生、贡献社会。

    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把“信息科技”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独立课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张建彬表示,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利用信息科技的思维和素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作为新时代数字公民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今,数据已成为国家所定义的“生产要素”。北京师范大学校务数据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孙洪涛建议,青少年应将数据视作认识规律的重要抓手,关注数据的来源、范围和方法,在对数据去伪存真的同时,更好地应用数据改变生活。

    共同构建网络素养教育新生态

    发挥网络文化和新技术对青少年的正向影响,切实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让青少年能够安全、有效地参与到互联网生态建设中,需要联合政府、家庭、社会等多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会上发布的《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2》中提出青少年网络素养个人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从青少年个人能力、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设性改进方案。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父母必读》主编恽梅表示,随着网络内化成为青少年生活的必需品,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与家庭教育之间也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家庭这一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的第一场域,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媒介素养教育,让家庭在网络世界里受益,让孩子在网络世界中更好的运用数字工具。

    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霍雨佳总结了家庭教育中网络生活存在的问题:一是亲子陪伴、亲子游戏时光大多被网络、电视所替代;二是家长监管监控孩子上网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三是亲子网络关系不佳。她提出家庭教育网络监护策略:家长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建立良好的网络亲子关系,制定家庭规则,营造良好家风,将网络管控转化为网络参与正向赋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珺基于团队调查结果分析谈到,青少年的数字生活与家庭、学校环境紧密相关,互联网和家校形成的系统不仅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网络素养,更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创造力、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社会心态。家庭、学校系统与互联网系统相配合,能大大减少青少年依赖网络需要的动机,提升网络适用水平,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向积极方向。她建议,青少年网络保护和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要有更加系统化的视角,注重互联网和家校系统的建设,深化学校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家长网络素养教育,促进青少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