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光谱学领域中的巾帼领袖:何怡贞


    图为1962年,“何氏三姐妹”在北京中关村留影。(左起: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

    主持人: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图志

    华夏科技女杰群芳谱

    何怡贞(1910-2008),20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于中国物理学界的杰出知识女性之一,与胞妹何泽慧、何泽瑛共同享有中国科苑“何氏三姐妹”的称誉。她的一生与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科技女性在爱国主义指导下,竭尽全力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何怡贞1910年出生于北京。何怡贞的父亲何澄和大姨王君九皆为参与过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外婆谢长达更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女教育家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因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谢长达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糟粕说教痛彻心扉,力主女子要与男子一样平等接受教育,并一手创办了苏州振华女子学堂,作为谢长达外孙女的何怡贞与胞妹何泽慧、何泽瑛都出自这所知名女校。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下,“何氏三姐妹”自小就养成了自尊自立的品格。

    1930年,何怡贞自南京金陵女子学院毕业,1931年便在金陵女子学院校长吴贻芳的帮助下踏上了远洋留美的道路,进入美国蒙脱霍育克女子大学化学系。刻苦攻读两年后,何怡贞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在校方的举荐下获得巴伯奖学金,前往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留学6年的时光里,何怡贞埋头苦读,横跨物理与化学两大基础学科,从事过渡元素的原子光谱研究,并在稀土元素的原子光谱研究课题中,成为研究钇的光谱线从可见光到紫外光定标且发表其研究成果的第一人,奠定了她在世界光谱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

    在美6年中,何怡贞从未忘记父亲曾对她们说过的话:“我要倾其家资送你们出去,将外国的强项学回来,报效中华”。1937年5月,何怡贞获得物理专业哲学博士学位,7月得知国内卢沟桥事变后当即返回祖国。在这个强寇入侵、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年仅27岁的何怡贞却放弃前途大好的欧美之旅,毅然选择回到故土,与祖国和亲人共患难,铮铮铁骨与民族气节此刻在一名中国女青年的身上得以映现。

    1938年至1941年间何怡贞在战乱中与家人一同奔波于上海、北平、南京等地,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东吴大学任教。1941年7月,何怡贞与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金属物理学家的葛庭燧先生结婚,随后二人抱着“科学救国”的伟大志向再次前往美国深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何怡贞又与丈夫冲破重重阻力,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献身中国科学事业。何怡贞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应用于新中国冶金工业建设,先后开展合金钢组织结构对光谱分析的影响、高速钢中的钨和合金钢中的微量稀土元素的光谱分析方法等多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光谱学分析的空白,解决了生产需要,还为祖国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其结合生产实践发表的研究论文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20世纪70年代后,何怡贞又带领学生在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稳定性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在我国最早开拓了非晶态物理及金属玻璃研究领域。

    除了日常的科学研究、关注青年科学人才的成长,何怡贞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身体力行投身于多项妇女儿童事业及公益事业,与丈夫葛庭燧多次为灾区、失学儿童、幼儿园及亚运会等国家重要活动筹集善款。何怡贞既是一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杰出科学家,也是一位无私奉献、情系万家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是吾辈女性自立自强的楷模,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