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跟着雪村画笔去纳凉


    品罗雪村笔下的名人故居,一边回顾自己从名家作品中的获益,一边翱翔于不同的城市和乡镇之间,竟得到以往所没有经历过的纳凉体验。

    ■ 老九

    江南酷暑难当,书房翻找一点资料,一会儿工夫就额头汗珠滴答,落到手中书页上。

    当我翻到一沓明信片,就暂时停止了翻找,细看起来。一张张摊开,瞬间就感觉到有一股清凉扑面。这是北京报人罗雪村先生送我的,我很喜欢,都一一临摹过。酷热中,今又看到这些画中的文人故居,仿佛随他的笔端一起走近这些天南地北的民居,也潜进了读过的他们作品中。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这是他在苏州送我的一套明信片。当时觉得他的画简练有味,也比较好临摹,单从技术的层面欣赏。

    雪村先生的文章好,画更好。可能有许多读者看过他的画,但没有留意他的署名,所以,说到他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一看他的画,倒是熟悉得像老朋友。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笔下的文化名人头像,出现在《人民日报》等大报上,传神出彩。有时我想,如果报上少了这些简笔线条的人物肖像画,而代之以照片,那会少却多少当事人的风采。他的画风最显著的特征,是写实,庄重传神,既像当事人,又比当事人更帅气,完美体现当事人气质。不消说,编者、读者和当事者,都满意。

    我留意身边生活中,一些能得到他速写自己肖像者,也都无不得意地放到微信头像,成为自己微信门面。这也成了新闻界——尤其是副刊同仁中的一道风景。

    我其实也是有一帧他画我的头像,并且非常喜欢,但我只是珍藏着。

    我与他的交往,缘于他在苏州举办的一次个展。在那之前,读过他的同事写他的一篇文章,很感动。感觉一个人在退出职场之际,能有如此一篇文章,真是不可多得的贵重礼物。文中得知,他是一个不喜欢多说话的谦谦君子,哪怕是单位开会,或同事工余闲聊,他也是不声不响地忙碌画画,目光鹰隼般观察,速写不停,千锤百炼出工匠。

    画展期间,我与他交谈不少,并一起逛街,一同吃饭,写彼此交往肯定能写出一篇不短的文字。眼下,就只说说他的画吧。从画的内涵层面说。

    雪村的画以简约见长。这似乎带有点天意的成分,就像他名字,就是一幅很有意境的画,绝对规避浓墨重彩,只需淡淡的墨线,表现门户的墨点,就能画出悠远的雪中村落。再看他的画,最擅长的也是线条,以粗细、浓淡、软硬、疏密来经营,实践简洁即为美。

    看他画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的鲁迅故居,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砖瓦结构,院内古树铁硬地伸向天空。那是一幅风格严谨的铅笔素描写生,感觉画家在画的过程中,脑海里一定不断闪现年轻鲁迅的神采。画的落款时间为1999年,难得的是后得机会,2008年遇到周海婴时让其画上签名。周海婴签了名,还写上一行字:“爸爸的家”。一幅素描,穿越重重,让画里沧桑感中既有岁月的木然又有人性的温情。

    同样用铅笔素描写生的还有山西晋城沁水县加丰镇尉迟村的赵树理故居。同为北方,但晋城下的小村格局,显然是没法与京城相比的,但也丝毫不减独到风情。赵树理的故居墙厚,墙脚基础是巨型条石,剥落的墙皮裸露出来的砖,像格子稿纸,稿纸上生长“山药蛋派”。这让人瞬间想起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的描写,多皱纹的脸上喜欢搽粉,“像驴粪蛋上刮了一层霜”,我又一次差点笑出声来。

    此刻的江南奇热,但看了这两幅画,竟一时心头凉爽起来。

    他还画过青岛福山路3号的沈从文故居。沈从文是我喜爱的作家,从农村走出来,湖湘弟子,差不多也算是老乡。他在青岛待的时间不是太长,却于他一生非常重要。那时,他正在追求苏州九如巷的张兆和,留下佳话。我唯一一次到青岛,是十年前的暮春,天气宜人。当时看到很多盛开的紫色泡桐花,像喇叭花。我还记得,当时的确想到张兆和答应的那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心里说,青岛的泡桐花应该与湘西的泡桐花一起,吹起漫山遍野的紫色小喇叭,一同庆贺。

    雪村的名人故居系列画中,自然以北京上海为最多。北京还有茅盾故居、梁实秋故居、朱光潜故居、俞平伯故居、萧军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等,上海则有巴金故居、郑振铎旧居、丰子恺旧居(日月楼)、柯灵故居。作画时间的跨度不短。

    浙江桐乡不知雪村是什么机缘到的,他在丰子恺的故乡石门镇西市街打井弄,用钢笔速写画下缘缘堂。这幅作品,审美情趣似乎与吴冠中先生的江南很接近。用钢笔的粗线条画门楼和屋脊,用笔大胆泼辣,体现粉墙黛瓦。而钢笔画江南的树叶,明显比铅笔更灵动。感觉比他画上海的丰氏日月楼更有感染力。看缘缘堂会想到那幅《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泪目朦胧,也立马能感觉罡风自天降,两腋生清凉。

    雪村到苏州也画了很多,周瘦鹃的紫兰小筑和叶圣陶的滚绣坊青石弄两幅,一铅笔画,一钢笔画,均卓有特色。如果让我挑剔的话,就是他与我相识晚了。如果早点,我会领他到甪直古镇寻访叶圣陶,那里是叶公年轻时办学的地方,也是他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的取材原型地。叶公的墓地也在这里,古镇上有许多他的气息。这里更容易寻觅到这位一生厚道的文化长者。

    整套明信片最对我个人胃口的,应该还是厦门鼓浪屿的林语堂旧居和成都东郊菱窠西路的李劼人故居。这几乎称得上是钢笔写生的完美作品。鼓浪屿的岭南派建筑和独特植物,很见氛围;而成都的李劼人故居似乎带有罗氏作品中绝少见的炫技成分,粗笔和细笔完全体现了力度和柔曼特点,一株芭蕉引领一丛新篁在围墙里招摇,让人似乎听见《死水微澜》中的传神川音对白,那是真正巴山蜀水的精灵啊!

    品罗雪村笔下的名人故居,一边回顾自己从名家作品中的获益,一边翱翔于不同的城市和乡镇之间,竟得到以往所没有经历过的纳凉体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