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绿色科技

65.7%的年轻人认为“环保”其实并不难,绿色可持续理念融入吃、穿、住、行、用方方面面,更多理性、更少浪费的生活及消费观被越来越多人视为时尚,而且他们喜欢——

低碳的事情高调做


    本版插图:小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峥

    北京女孩小蓓每次去超市一定会带上几个布袋,用来装蔬菜、水果等;而像豆腐这种湿漉漉的食材,则用饭盒去装。日常喝咖啡,她会自带杯子,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

    小蓓衣橱里的衣服大都是从二手市场上带回来的。她曾经也是一个“剁手党”买买买的女孩,却在完成了一个“13件衣服穿31天”的挑战任务后彻底改变了。

    “其实最后我差不多穿了3个月。每次打开衣柜的断舍离快乐感,不是买买买可以替代的。”她说。

    小蓓说,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她看到有报道称服装业是仅次于石化业的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于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服装污染,她曾在北京的商场中组织了0元二手服装交换市集。不需要花钱买衣服,只需用自己不穿的闲置服装置换别人的闲置服装,如此以物换物,让旧衣服重新焕发光彩。结果很多年轻人参加,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生活中的剩饭剩菜,很多人都是直接丢弃,而小蓓则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她说:“行动起来比想象中简单很多,无异味,不招虫。第一次看到厨余垃圾变成黑色松软泥土时,太开心了!”

    小蓓认为,“零垃圾”生活并不是追求极致的“零”,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对环境更友善的决定。重复利用,物尽其用。“人类必然会产生垃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垃圾的方式,减轻社会的压力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压力。”

    65.7%的年轻人认为“环保”并不难 浪费行为最可耻 

    “最近喝奶茶没有用一次性吸管,也没有拿装奶茶的塑料袋子”“我找到了空瓶回收的地方”“这个夏天的空调都保持在了26度”……一位“95后”环保博主创建的“无痕生活”豆瓣小组中,很多年轻人分享自己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微环保的经历。如今,组内成员已有3万余人。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发现,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环保、绿色、可持续正在融入年轻人吃穿住行用的方方面面,而且成为他们所崇尚的生活方式。

    《2021中国青年绿色行为报告》显示,65.7%的年轻人认为,“环保”其实并不难,比如每次点外卖时,勾选“不需要餐具”这一选项,使用自己的餐具;喝奶茶时,用可降解纸吸管、点咖啡时用“自带杯”;出门尽可能坐地铁或骑共享单车,便宜还不会堵车。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环保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给自己立人设,而是真切希望自己和世界能变得更好。超七成用户会主动关注绿色消费属性,更青睐具有环保意识的品牌与产品。其中,“00后”“90后”绿色消费意识最强。

    “抠门”——年轻人新消费趋势 自己的需要远胜流行跟风

    点外卖时精挑细选、勾选小份菜;双十一之前列表单、做数学题似的计算性价比;买化妆品就寻找“平替”和小样;晚上8点冲到面包店买打折的临期面包……

    尽管社交网络上有许多对年轻人“抠门”的调侃,但从消费调研来看,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抠门,而是因为趋向理性实用消费,不再把钱“浪费”在不实用的元素上。

    调查中,在回答“下单时,你通常会更在意商品或服务的哪些方面”这个问题时,超七成受访者选择了“质量”,这一选项在除“00后”外的各个年龄段中位列第一。而“00后”中,“自己需要”的得票率略胜一筹,排在首位。

    事实上,年轻消费者确实比前辈更在意“价格”,但它在一众要素中只能排在第三。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商品质量不好或者自己并不需要,那便宜也没有吸引力。而商品的流行度、明星网红效应等在年轻人的心中逐渐失效,而且荣登“00后”“最不在意”的下单要素。

    在日常吃饭的场景中,点餐时,七成人都倾向于点分量适合自己的菜,尽量不剩菜。美团外卖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美团外卖“小份菜”的订单量逐月增加,今年2月和3月,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195%和127%(“小份菜”是指电商倡导外卖商家提供的小分量选项,为“一人食”“商务餐”的年轻人提供便捷)。这其中,“黄焖鸡小份+米饭”凭借物美价廉、营养丰富成为最受欢迎的小份菜top1。意式肉酱面、超级至尊比萨、酸菜鱼等也受人欢迎。

    此外,年轻人还在对一些物品进行二次利用:如该扔掉的毛巾可以留下来再擦一次地、玻璃酒瓶洗干净用来插花很好看、大可乐瓶是储存粮食的绝佳容器……

    65.4%的年轻人认为消费应量力而行 看清内心需求理性消费最时尚

    调查发现,在需求量上,年轻人越来越不能忍受浪费,基本致力于“买得刚刚好”,很多人还会与人拼单购买商品(49%)和购买小样(38.4%),避免买多。

    日常生活中,年轻消费者的理性实用主义表现明显:一方面,年轻人在消费前会通过种种手段,寻找自己需要的“最优商品”。调研数据显示,超六成受访者会在购物之前做攻略,五成会主动寻求商品优惠券,他们会从品质和价格两处着手,在消费中寻求最佳性价比;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尽量不买多、不买错,合理处置“多余”,实现“零浪费”。

    65.4%的人认为消费应该“量入为出,量力而行”;47.8%的人认为消费应该是“需要多少买多少”;41.0%的人认为“品牌不重要,主要看性价比”。

    在当下的消费中,对年轻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获取某样物品,而是如何从眼花缭乱的选项中筛选出合适的物品。

    43%的受访者愿意为环保付费

    “95后”北京女孩小杨刚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晒了一组照片,背景是北京首家聚焦“零浪费”生活场景的商店。这家零浪费无包装商店坐落在北锣鼓巷胡同里,很多年轻人跟小杨一样,将这里视为新的打卡地:和象征环保的绿色大门合个影,购买一袋“可持续咖啡”,或一块可用于洗脸、洗发、沐浴的无包装香皂,同时开启可持续生活之旅……

    店里的商品从“零浪费厨房”里的各种食器、厨具,“零浪费浴室”里的沐浴刷、香皂,再到“零浪费旅游”可便捷携带的东西,每个区域都有手写标签展现商品背后的可持续理念。店员告诉小杨:“零浪费是一种生活方式。店内很多产品用料天然环保,使用后产生的污染大大降低,这样从源头开始减少垃圾的产生,物尽其用,也让大家的生活更加精简和高品质。”

    小杨十分认同零浪费生活理念:“在未来,材料应来源于自然并最终归于自然,把生态理念融入设计的过程,就是人类反哺自然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样的可持续生活理念,原来触手可及的一些小事也可以很环保,能一起给地球‘减负’真的很酷。”

    从消费习惯,到审美追求,再到休闲选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环保,他们的转变让低碳环保的生活有了更年轻的表达。从《2022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中也可以看出,43%的受访者愿意为环保产品或包装支付溢价,且收入水平越高,为环保特质付费的意愿越强烈。

    环保不等于做苦行僧,极简生活也可以很有趣

    “90后”女孩小乔,用自己的日常告诉所有人,极简的生活也可以充实而有趣。

    家住石家庄的她买了一套88㎡的房子。房子原本是两室一厅的格局,但是喜欢简洁的小乔把房间里的非承重墙都打掉了,打造了一个足够宽敞的大开间。

    整个房间只有6件家具,沿墙摆放的木质长桌,平时可以在这里吃饭;宜家买的沙发,小乔把“多余的部分”卸了,只留下垫子;床也是孤零零的只有床垫,没有床头和床架。

    床对面是定制的大衣柜,里面收纳了小乔的所有衣物,只有很基础的款式和颜色,百搭不出错,所以不需要额外的搭配。

    这些就是小乔的日常所需,简洁到有些不可思议。没有花里胡哨的装修,没有用不完的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

    她基本不吃外卖,每顿饭都是自己在家做,食材安全健康,过程也干净卫生。坚持自己做饭,也让她解锁了更多厨艺。她会和楼下超市的老板商量好,每天去买他们剩下的蔬菜水果,虽然没有那么新鲜,但也没坏,完全可以吃,既便宜又避免了浪费。

    朋友们知道她的这种生活习惯后,会把自己吃不完的鸡蛋蔬菜等食材分享给她。如今她家里的所有物品,基本上都是每天必用的。这样不但提升了物品的使用率,自己的生活也愈发丰富起来。

    轻装上阵,小乔发现她做的事情更多了,比如阅读、瑜伽、家务等等。“学会了不持有的生活方式后,对物品的专注度,对自身及人生的理解都会特别清晰,整个人也会感觉特别清爽,很轻松很简单。”小乔说。

    采访中,小蓓和小乔都表示很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她们告诉记者:环保不等于做苦行僧,环保生活也可以很有趣!

    的确,断舍离,并不是完全斩断自己的所有欲望,而是要学会驾驭它。今天的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过剩的购物欲和过多的物品堆积,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相反,它们只会过多地占据和消耗注意力,使人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分心。正如小乔所说:“简化自己的生活,剔除多余的东西,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