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地,专门为亚洲象开设的“大象食堂”开张了。云南北上南归的大象“旅行团”又有了新故事。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因亚洲象侵扰频繁而撂荒、放弃种植的土地上,每亩补助200元,鼓励农户分时段、分季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叶芦等。如果农作物被亚洲象取食,就由保险公司给予相应保险补偿;如果没有被取食,农户可自行收获。
云南大象不愧是“顶流”。微博上,“大象吃饭能有多讲究”的话题阅读量在一天之内达到1.2亿。而去年全球“围观”云南大象北上南归,全网阅读量高达110多亿次,参与报道的海内外媒体超过3000家,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之一。
在云南大象北迁的故事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消息,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360头,较2018年增长超60头。但大象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象群的活动范围扩大,人象活动空间出现重叠。云南省玉溪市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4月16日—5月27日,北迁象群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大象食堂”的灵感来源于亚洲象监测员发现,利用投放食物引导亚洲象回归森林能降低亚洲象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其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大象的活动规律和附近村民的人身安全,是基于一个平等的视角去解决问题,人象双方不再是永恒对立,而是既尊重对方又能维护好自身利益、可以和平共处的邻居。“大象食堂”的后续效果有待检验,但至少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云南大象的故事证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既需要付诸行动的实践探索,也需要通过宣传启发海内外共同关注野生动物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具有普遍人类价值的问题。观念的转变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但这并非朝夕之功。
对于野生动植物的关注与保护,不是仅限于某一天或者某一次事件。期待云南大象的故事未完待续,也期待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广为流传。(江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