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倾情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的新平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杨修凯:

不忘初心 始终走在服务为民的道路上


    杨修凯在新平村田间劳作。(资料图片)来源:南宁新闻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关可可

    “何其有幸,能在如此大规模的‘脱贫攻坚’舞台上书写青春。感恩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让扶贫路上留有我的足迹。”九月秋黄,金色的阳光尽情挥洒,杨修凯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那片她曾驻村扶贫的土地,那里满山的柑橘这时也应该披满金黄了吧。

    “书记,柑橘熟了,你什么时候回来?”“书记,我儿子结婚,特地邀请你参加。”“书记,常回来看看。”如今已是广西南宁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执行理事长的杨修凯,每每接到这样的短信,内心都是暖暖的,“我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那个叫新平村的地方,因为那里始终有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

    被“嫌弃”的初相识

    2015年9月,时任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人事科长的杨修凯,听从组织安排来到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担任第一书记。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杨修凯,初次造访小山村,完全颠覆了她对“农村”的认知:看不见山清水秀的美景,也感受不到瓜果飘香的喜悦,只能看到满脚泥泞和漫山荒草,以及留守老弱妇孺无望的眼神。

    “当听说我们村也将安排第一书记,大家高兴了好一阵,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杨修凯’是个女同志。”对接会上,村支书苏文及村委会成员对于这位第一书记能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颇有疑虑。

    “对老百姓好点,别怕,在任何岗位上只要你用心、用情、用爱去工作,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医院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和‘娘家’。”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吴锋耀的一番话,激励着杨修凯。面对眼前真真切切的贫穷和期待,沮丧被一扫而空,她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新平村的一切都将与她紧紧相连。

    新平村共有855户3460多人,2015年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263户1159人,村里7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常住在村里生活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的村民,村里缺少生机和活力。

    杨修凯没有任何农村工作生活经验,又听不懂方言,但她决心从一名普通的“村民”做起,每天和村干部进屯入户走访,还利用村里的闲置地亲自种植水稻和蔬菜,既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也能解决驻村生活问题……一来二去,杨修凯便与村民们熟悉并亲近起来。入村不到3个月,她就走遍了全村所有农户,把村里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变“村公锁”为村公所

    很多村民向杨修凯反映:到村委会办事要看干部的脸色。因此,村里人总把村委会称为“村公锁”。新平村开会议事难、工作开展难,群众不支持、不买账成为常态。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党组织是村民们的“主心骨”,但如何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杨修凯感到压力很大。“我始终认为‘为人民服务’的牌匾不是摆来看的,是对我们的提醒和警示,我要让这五个字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杨修凯坚持每天住在村里,带领班子成员积极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心声,为群众解决问题。村民喜欢聚在村口大榕树底下聊天、议事,她便开设“榕树根大讲坛”,每月邀请帮扶单位领导、镇包村干部以及村里的老党员讲党课讲故事,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杨修凯还组织全村党员开展了“亮身份、做承诺、当先锋、树形象”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她成立新平村“五人议事小组”,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及时解决棘手紧急的问题。

    或许是杨修凯风雨无阻的坚持感动了村民,抑或是每一个承诺的兑现给了他们信心,他们由最初的质疑转为逐渐信任、支持她的工作。2016年,新平村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五星级”党支部,每每看着牌匾上那五颗金光闪闪的星,她心中都涌起一股暖流。

    修条路直通百姓心里

    蜿蜒曲折、泥泞不堪的山路,始终是新平村那伦屯村民难了的一桩心事。在她走访的时候,村民哽咽地你一言我一语,说的都是那条路,杨修凯暗下决心,一定要修好、修通和百姓间的“心路”。2016年,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新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白天走访、调研、开会,晚上还要仔细研读各工作队上交的材料,经常到凌晨两三点才入睡,甚至迎接过东方泛白的曙光。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底,新平村19条村道全部硬化畅通,总长24.3公里。那伦、玉迫两个屯的小学生上学路途从原来的十多公里,缩短为通路后的三公里,村民们的外出生活更加便捷了。大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村委会的办公桌上,常有村民为她留的各种新鲜蔬菜。

    此时,再去动员村民征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或者自主发展产业,村民们已由原先的不予理会转变为一呼百应。杨修凯打通小山村连接外面世界的路,也连通了与乡亲们心间的“路”。有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皆因真情付出而被一一填平。这种信任与拥戴,为新平村接下来发展“以短养长”的种植养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村企合作助青年返乡创业

    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致富就是无源之水。“乡愁”对杨修凯而言,是来自家乡的色彩和充满生机的回忆,她也想把新平村建设成为年轻一代心怀眷恋的故乡。

    邕宁区满眼都是泥土山,土地较多。“如果能引进较大型企业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不仅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那段时间,只要有招商会杨修凯都去参加,有企业来考察,不管是周末或是节假日,她都热情接待。不到两年时间,她的车子行驶里程从刚入村时的5000公里陡增至11万多公里。

    现实并未辜负她的努力,经过多次考察,广西凯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决定在新平村建设金香柑标准化种植示范园。为顺利流转土地,杨修凯一步步丈量了1000多亩的山地丘陵,她原本白皙的皮肤愈发黝黑。

    新平村在金香柑种植和肉牛养殖两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下,面貌焕然一新。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们既可以收取土地租金,又可以到企业打工,同时加入合作社还有分红,再也不用操心“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随着返乡青年越来越多,新平村建起了奶水牛返乡创业基地,形成了一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当整齐的果林里开出泛白的小花,我就在想,其实老百姓的心就像这一块块田,你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新平村成功脱贫摘帽,杨修凯深深感悟“大国扶贫”的真正意义,让她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新平村在杨修凯生命中留下的烙印,并不只有她在这里工作的点点滴滴,她还无私帮助当地孤贫儿童。对生活无着的凌梅英姐弟仨人帮扶经历让杨修凯每年都坚持与新平村的5个五保户及6名孤儿一同吃年夜饭,给他们发红包、买礼物,和他们一起燃放烟花爆竹。她也渐渐由最初作为第一书记对老百姓的关心,慢慢演变成亲情的惦念,杨修凯说:“坚持就是对新平村无声的鼓励,希望他们从此邻里之间能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希望尊老爱幼的传统在新平村传承。”

    在新平村之后,杨修凯又到隆安县、马山县担任了总共三年的脱贫攻坚指挥长,“基本都在一线工作,现在虽然岗位换了,但是服务对象还是没换,都是帮扶弱势群体。”如今,已是南宁市残联党组书记、执行理事长的杨修凯依然匆忙,始终对弱势群体充满关爱。

    回望自己的脱贫攻坚路,虽然时有坎坷,但杨修凯心中总会洋溢着难以名状的幸福,无论走到哪里,她的心中都始终抱有对他人的无限关怀,怀揣一份热望,坚定不移地走在服务为民的道路上。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