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湖湘红色革命老区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 村庄旧貌换新颜


    □ 邵伟

    “金公子开红花,一开开在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今天望明天望,望着老天出太阳,太阳一出照四方,大家喜洋洋……”1922年出生的百岁老人阳秀姑颤颤巍巍地坐在红豆杉树下,哼着红军教她唱过的这首红歌。

    矗立在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县汀坪乡蓬瀛村党性教育广场的这棵红豆杉有1600多年树龄了,住在这里的村民也说不上是什么时候生长的。但是,这棵红豆杉见证了当年红军经过蓬灜的战斗足迹。

    位于湘西南边陲的蓬瀛村,地处南山国家公园腹地。88年前,红军长征由桂入湘的第一村便是蓬瀛村。红军长征两过蓬瀛,蓬瀛承载着党百年历史上的点点滴滴,镌刻着独特的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加快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88年过去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经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号角正在吹响。如今,在湖湘这块红色热土上,许多像蓬瀛这样的红色革命老区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风雨桥、吊脚楼,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走进蓬瀛苗族村寨,乡村风景美不胜收。“村子美了、道路宽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这是生活在村寨里的苗族群众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村支书袁能斌看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还有基础设施的好坏,是一个村振兴与否的标志之一。”

    为搞好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蓬瀛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全力打造了村服务中心建设,完成了村卫生室改建、文体广场新建等建设任务。改建后的村服务中心成为全乡甚至全县村服务中心的典范。近3年,村里新修洞子冲组道200米、完成新寨至古田3000米长6.5米宽的村道铺砂、新修枫冲口组道300米和铺砂、硬化荷花田道路1500米、新修秦家田便民桥一座、新修新寨风雨桥一座等。“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袁能斌说。

    在村入口东面的山坡上,成片的茶树长势喜人,这是蓬瀛村打造的250亩高标准的峒茶基地。峒茶属于湖南四大地方名茶之一,因苗家只用于自饮,上千年来,仍“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招商引资搞产业,蓬瀛村敏锐地抓住了全县发展壮大峒茶产业的政策趋势,积极引进湖南峒境农业公司、湖南峒红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到村办厂。目前,蓬瀛已建成2个峒茶深加工厂房,投资超过2000万元。

    蓬瀛村依托现有的两家茶叶厂,以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管理、茶叶厂打包收购的模式进行开发,在为农户创收增收的同时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袁能斌介绍,蓬瀛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峒茶产业为主导、与地方共建原料基地、共享资源要素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紧跟乡村振兴步伐,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紧紧围绕乡党委提出的“两果两茶”发展思路,蓬瀛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该村的种植经验、区位优势、品牌效应等长处,同时借助去年成功种植并丰产的80亩百香果、罗汉果经济效应的吸引力,通过广泛宣传、示范鼓舞,有效激发了村民们对“两果”的种植热情。今年,全村百香果、罗汉果种植面积突破300亩,村集体以土地和资金入股了其中的50亩,“两果”产值有望达到600万元以上。令袁能斌欣喜的是,通过特色产业种植,村集体经济将增加10万元。

    “小黄姜之乡”成为亮丽名片

    郴州市汝城县是红色革命老区县,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曾经的汝城是老、少、边、穷县。现在的汝城是老区换新颜,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县和生态农业特色县。

    在汝城县马桥镇霞留村,姜农们正在筛选小黄姜。他们身后是一个巨大的冷链冻库,用于储存小黄姜。

    小黄姜是汝城县的一大特色农业产业,马桥镇有着40多年的小黄姜种植传统。如今,小黄姜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然而,过去没有冷库,村民只得把小黄姜存放在家里,一个月后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黄姜慢慢烂掉。

    2021年,马桥镇立足资源优势,引进汝城县鑫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汝城县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项目。项目于2021年7月动工建设,2021年11月投入使用,建设冷库1万立方米。“冷库可存储小黄姜7500吨,相当于300个姜窖的存储量,科技调温、调湿,常年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冷链集散中心负责人朱万兵介绍,传统的姜窖损耗小黄姜25%~30%,而冷链仅损耗5%左右,并且储存时间长,为传统小黄姜产业注入了科技力量。

    冷库建成之后,小黄姜的存放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老百姓只管种,不愁卖。”朱万兵介绍,每天下午四五点,四五十吨小黄姜从冷链集散中心发往长沙、广东以及港澳等地,全县实现年销售5万吨。

    今年,汝城将继续在马桥镇建设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二期项目,计划建设1.5万立方米容积,并且积极探索镇、村、企“三联”模式,利用小黄姜产业增厚村集体经济“钱包”,整镇推进、支部联合、能人带动、集体打包,10个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由汝城农商行统一授信、马桥镇政府全额贴息,给10个村每村授信贷款30万元,入股汝城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二期项目联建冷链,由汝城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统一建设、管理、经营。马桥镇党委书记陈贯周介绍,按不低于10%的年收益率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利润,预计10个村每年可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

    以乡村振兴为统揽,擦亮“小黄姜之乡”这张亮丽名片。陈贯周表示,下一步,马桥镇将引进生姜的精深加工企业,把生姜制作成姜粉,姜杆加工成药材,产品的附加值将提高5倍,实现从卖农产品到卖品牌的转变。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