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回首望狮山


    我愿将那个“狮子回头望虎丘”的民间传说,理解成一个多情少年,在狮子山上拈弓搭箭,向着古城东方的东方之门,向着碧波潋滟的金鸡湖,向着更加辽远的东海和太平洋,射出丘比特之箭。

    ■ 文文

    许多人都说,生命是一种缘。我以为从珍惜的角度来看待,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顺着惜缘的红线回顾,会自然而然拾起一串五彩斑斓的珍珠。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增添自信。

    我是1989年底从大西北到的苏州,当时在苏州钢铁厂的企业报《苏钢报》做编辑。两年后,我调到苏州日报社。一进报社,就听说报社里的几名精英,被苏高新区挖人才给挑选去了。同一时间,还有苏州一些企业报的同行,也被挑选去了。我一边为自己庆幸,也同时为这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同行祝贺。

    刚进苏州,满眼新鲜,我爱跑爱看爱写。当时住在三元新村,与苏高新区一河之隔。于是,一个明月之夜,我独自到狮山桥,瞻望河西这片热土,也回望河东的古城灯火,很有感触,当晚就写了一篇《狮山桥夜话》的散文,2000多字,发表在新华日报《新潮》副刊的头题位置。随后,收入我的第一本由出版社选题组稿、不需要作者购买书号和售书并拿到很可观一笔稿酬的散文集《智慧钥匙》。文中我写到狮子山的传说,写到我自己所理解的狮山桥对于苏州经济文化的作用和象征意义。当时人们习惯简称苏高新区为“河西新区”,那么,我就觉得桥东古城区就像是苏州的昨天,桥上所呈的跨越态势即是苏州的今天,桥西的高新区便为苏州的明天。桥上方有一根钢质横梁,横梁上有蓝底白字的横幅,正面是“苏州新区欢迎您”,背面是“让世界了解苏州,让苏州走向世界”。我不禁抒情起来,我说这蓝底白字的蓝,蓝得像蓝天;我说这蓝底白字的白,白得如白云。蓝天白云间展现的,是苏州的前景,是苏州人的胸襟。

    这些细节,如果单凭记忆,不会这么具体,但我占便宜了,翻书便是。

    随后的岁月中,我经常到这里来。

    我来苏高新区主要是为游玩。这里有当时挺新潮的水上乐园。苏州是著名的水城,“人家尽枕河”嘛,但从古城区跨越狮山桥,就不再是传统的河边走河边看了,水上乐园的水是插上了科技翅膀的水,使得游客不再只是从水的倒影看“惊鸿”之美,而是自己已成惊鸿。水上不只是欸乃的桨声,还有比桨声更表情丰富的人声——自己的惊叹和欢笑声。来这里游玩的人,大都是带着自己孩子来——大人让孩子获得一时快乐,而记忆则会留给渐渐变老的大人久久开怀。

    苏高新区有寒山寺和石湖,到了这里就会想张继,想范成大。张继是一个旅苏的过客,一首羁旅的乡愁短歌,让诗韵苏州从唐代一直优雅迤逦而来,让多少后来人若有所思,一同风雅,并遥望自己若无若有的夜半客船。范成大是土著苏州人,他作了几任好官,还吟得一手好诗。他辞官归乡后就躬耕在石湖,那系列脍炙人口的“四时田园杂兴”,被钱钟书先生称赞为超越了陶渊明。后世人称其为范石湖。他带着他的家乡一同走向世界。这些地方走走,见贤也许不敢思齐,却也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景仰,多么美好神奇之地啊!

    我最喜欢的还有苏高新区的树山古村。树山不止有人们喜欢的树山梨和树山茶,更有树山这片都市里的田园,都市里的寻禅悟禅地。树山的空气是清甜的,清甜的空气会唱歌。唱什么歌?唱欢快感激之歌——苏高新区的管理层三十年来换了一任又一任,却都铭记一条铁律:绝不在树山投基建生产项目。树山古村之美是先天生就,也得益于后天保护。这里早早地就在实践“两山理论”。

    不止游玩,我也重操当年教书的旧业,在此地讲起课来了。先是在区一中和苏州外国语学校做文学讲座,随后是应一家上市公司的邀请上培训课。在讲新闻之余,还讲到我的散文写作,因为我的不少散文,都写到过这片热土。

    我不觉又想起我30年前写的那篇《狮山桥夜话》。写作此文时,城东的苏州工业园区尚未规划,我不知城西的苏高新区与城东的苏州工业园彼此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我只是作为一个见证者,从时间上看,二者应该一定有着因果关系,我也见证了后来二者形成彼此互动、彼此促进的关系。

    如果有可能,我再续写狮山桥的话,我一定会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来祝福苏州高新区续写辉煌。并且,我会将那个“狮子回头望虎丘”的民间传说,理解成一个多情少年,在狮子山上拈弓搭箭,向着古城东方的东方之门,向着碧波潋滟的金鸡湖,向着更加辽远的东海和太平洋,射出丘比特之箭。

    未曾运笔先有情。我想,我与这方多情土地的情缘文缘,像报纸上连载或者苏州评弹说书中的“未完待续”,那么且听下回分解吧。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