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国、奋斗有她。张小娟喜欢向日葵,她也是熟悉她的人们心中永远的向日葵。舟曲的人民忘不了她,舟曲的山山水水忘不了她。
■ 舟子
有的人,不管认识与否,你会很难舍,但有时知晓时,已是离别。
当我第一次听到张小娟的名字时,她已经离去:她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扶贫路上。通过有关报道,我发现我与她有着时空交集:她去过我故乡所在的一个地方实习。正是通过那次实习,带队的蒙曼老师对她有了特别的印象;她就读过的大学也是我大学时代最常去的,因为那里有我的同学,现在还有我的朋友们。如果我那时回故乡,如果我那时去中央民族大学,没准我会与她相遇过,也许是擦肩而过,也许是隔着宿舍与教学楼,也许就在同一个操场边……
今天,翻开甘肃文化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作家吴春岗创作的《最美的青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这本报告文学集时,我与她再次深度相遇,通过她的同学老师——他们忘不了她,在书里,你能看到好友同学老师对她的记忆与怀念;通过她的家人亲人——他们忘不了她,在书里,你能看到父母、姐姐弟弟眼中从小到大的她;在书里,你更能看到她因为挂念而回到家乡后的父老乡亲眼中的她:她带着他们中的不少人奔向脱贫致富路,这也是她回乡的初衷与担当。如果万物有灵,曲告纳镇的金丝皇菊,博峪镇的土蜂蜜,曲瓦镇的丛岭藏鸡,也忘不了她,它们见证了她为了乡亲们脱贫致富而奔忙奋战的身影,凝视它们时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目光……那些艰难与繁重,那些收获与梦想,家乡的人民和家乡的山水都清晰地记得。
《最美的青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刻印下一位把最美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的青年楷模的成长足迹与火热情怀。张小娟出生在舟曲一个普通藏族家庭,她2003年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她本来已经落户北京,在一家知名旅游企业工作。2008年,得知舟曲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受灾严重时,她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基层工作。先后任驻村干部、副乡长、乡纪委书记、县扶贫办副主任,常年奔波于脱贫攻坚一线,她跑遍舟曲19个乡镇200多个自然村,遍访87个贫困村所有贫困户,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活字典”,用心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奋斗者。2019年10月7日晚,她在下乡扶贫工作结束返回县城途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4岁。
通过《最美的青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这本书,我也更加了解了张小娟恋恋难舍的那片土地,舟曲县山大沟深,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张小娟的动人事迹,也是甘肃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动人故事和壮美画卷的一个真实展现。走出家乡又回到家乡,为了祖国的明天能够更加美好,她舍弃了个人眼前的安逸与舒适,选择回到更加广袤的土地上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把自己的全部青春、智慧和热情注入脱贫攻坚,张小娟是那片土地上,最美青春、不懈奋斗的一个代表和一个侧面。多年来,张小娟始终以满腔的热血奔走在基层一线、奋战在脱贫战场,把党的事业与自身价值相对接,把群众期盼与个人使命相融合,用青春扎根基层、以深情奉献乡土。中国的脱贫攻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张小娟这样的奋斗者是这一伟大事业中闪耀的星辰。
青春中国、奋斗有她。张小娟喜欢向日葵,她也是熟悉她的人们心中永远的向日葵。舟曲的人民忘不了她,舟曲的山山水水忘不了她。在我这样的“相遇”者和读者心里,她也如向日葵一般,总是明朗向阳,朝气蓬勃。
这位如向日葵一样盛放的姑娘,深情地爱着她生长的土地上的人民,连通着他们的喜乐与哀愁,与他们同悲欢共命运。她走出故乡看到了更辽阔的世界后,想到的是用自己的所学与付出,让广袤的乡村振兴起来,让多年的贫困成为过去。无奋斗,不青春,愿张小娟的事迹与勇气能够通过这本书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向日葵”开遍中华大地,让江河大地上的风景更美——这是我们生长的地方,这是我们的祖国母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富裕、繁荣富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党和国家的培养,不负时代不负理想,不负人生路上激励相助过我们的人们。因为路过你的路,所以更能理解你。跟着三十万字的《最美的青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一书对一棵“向阳之花”的记述,你会更加理解张小娟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你也会更加理解这片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千年巨变,这片大地和它哺育出来的优秀儿女彼此饱含深情,生死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