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保全
今年国庆节后,母亲走了,享年86岁。但在我心里,她一直还在。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过往的岁月,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历历在目,“妈妈,我想您了!”
母亲姓陈,名荷英。1937年初,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的一个小村庄。1959年,22岁那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跟随从部队复员的父亲袁绍怀支边来疆。先是在新疆富蕴县乌恰沟,后到北屯市,1962年到北屯市一八一团一个叫老鹰窝的地方工作。
几十年间,修水库、挖大渠、剥云母、种农田、带孩子、干家务,还要与贫穷和疾病抗争……尝遍了人间酸甜苦辣,但母亲总是用善良宽厚对待一切。
母亲曾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喂养邻家的孩子,将素不相识赶着牛车卖盐的哈萨克老乡叫到家里来吃饭,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周济他人,端出自己都舍不得吃的水饺给患病的邻居徐阿姨……
还有,1976年秋,母亲听说唐山大地震有一些孤儿需要收养,在自家5个子女尚未成年需要抚养、家境贫寒的情况下,主动提出收养申请。
多年来,母亲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总是将废旧塑料瓶子和纸箱等收集起来送给拾荒的老人,母亲的善良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写在生活里。
她一辈子省吃俭用,任凭儿女怎么劝说,用了几十年的铝锅、搪瓷盘一直在用,秋衣秋裤破了,自己补补还在穿,用废旧衣裤做靠垫和围裙,洗脸水总要留着清洗拖把。常常对我们说“一粒米不成粉,农民种粮很辛苦,千万不要浪费粮食”,自己在家时剩饭剩菜总是热了一遍又一遍。
母亲早年曾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巧女,裁剪缝制、针线活、剪发理发、唱楚剧样样都会。在老家的浠水绿杨、北屯云母厂、一八一团牧场四队,母亲设计缝制的衣裤鞋帽常常被左邻右舍的阿姨们拿去做样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一大家子八口人的穿戴几乎都是靠母亲自己一针一线缝制而成,而靠母亲的双手搓洗,孩子们个个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住阴暗潮湿的地窝子、啃冰冷干硬的玉米面窝窝头,母亲与千千万万新中国军垦第一代一起,战风沙、斗严寒,双手刨出万亩田、两肩扛起千吨粮,开垦戈壁沙丘种树种粮,硬生生让荒漠变绿洲。
母亲40岁那一年,参加过解放战争并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英勇负伤的父亲因病早逝,但母亲坚强地支撑起了这个家,她从不诉苦,一个人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她常常教育我们“好好读书才有出息”。她的6个子女先后读了中专、大专、大学或研究生,工作后,个个爱岗敬业。而她的孙辈和曾孙辈有11人,可谓子孙满堂。这是让母亲最感到自豪、幸福的事。
如今,她不在了,我只能每日不停地想念。唯愿天下母亲幸福安康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