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幻莫测,你可以用你的生活方式铆定自己,撑起一片天,风雨不动安如山。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你的人生态度。它能预见你的幸福指数,也暗藏你以后的人生高度。
■ 胡杨
“你打算怎么度过2022年的最后一天呢?去看一场夕阳吧!在逐渐黯淡的落日余晖里,回首2022年的点点滴滴,告别旧年,迎接新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2022年12月31日中午看到《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上的这段话时,我立刻想到还有一个愿望没能达成——去颐和园看17孔桥“金光穿洞”。每年冬至前后,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落日的余晖恰好照射在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金灿灿的阳光点亮桥洞,远远看去就像桥洞内点满了明灯,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金光穿洞”,并且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金光穿洞”告别2022: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这几年每到冬至这天我都会去颐和园拍“金光穿洞”。去年因为疫情,17孔桥下湖心岛最佳拍摄地被圈起来了,禁止游人入内。印象最深的还是2020年冬至,恰好是圣诞节,那天下午我们同事三人去颐和园。那是我第一次欣赏“金光穿洞”奇观,太惊艳了。于是许下心愿,每年冬至去颐和园打卡。去年冬至,因为小区封控无法成行,只翻出了前年的照片发了朋友圈。《中国国家地理》的那段话提醒我,“有愿望,就去实现”。
午休后我就出发了,没想到地铁上满眼都是年轻活泼的面孔,一对对出门“跨年”的情侣让我这个老阿姨也沉浸在甜蜜蜜中。随手拍了对面一对身体协调一致歪斜在一起熟睡的情侣,发朋友圈道:“睡起来真好看。”还拍了时尚小夫妻带着小男孩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发朋友圈道:“如常是福。”这两张照片很快就被朋友转发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说:“看到满大街的行人,好像疫情从来没发生过,突然感觉这样的画面应该像诗歌一样被裱起来。”
真的,那天熙熙攘攘的地铁车厢、甜甜蜜蜜的年轻面孔、人挨人的温暖温馨,的确裱在了我的心里。
当然,2022年最后一天的“金光穿洞”同样刻在了我心里。一直误以为“金光穿洞”的奇景只有冬至前后才有,其实不然。2022年最后一天的北京,天气异常晴朗,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让人有种微醺的感觉。3点半到达颐和园北宫门,门口已经可以现场买票入园了,而不是以往的必须提前预约。从北宫门翻过万寿山,昆明湖上布满了黑色点点,那是在冰场上玩耍的人们。
慢悠悠走到17孔桥时正好4点,湖心岛拍摄地已经挤满了拍照的人。从近到远我不断变换位置拍摄,看夕阳照在洞壁上由浅黄变成橘红,再由橘红变成浅黄……古人在建造桥时掌握、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缔造出了“金光穿洞”的自然奇观,这也是造园设计者的神来之笔。我感觉这次“金光穿洞”的时间更久一些,橘红色的夕阳打在洞壁上真的像一串火红的灯笼,喜气洋洋迎新年的样子。
我急不可耐地发小视频道:“用‘金光穿洞’为2022完美收官。虽然这一年很难,还是无限感恩。上半年儿子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下半年老妈连摔两跤而有惊无险。好事坏事终成往事,我们必须勇敢面对,乐观前行!”
有人说: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我想说:有什么愿望,就去实现。
2023年元旦下午,我与闺蜜小虹相约柳荫公园的三忘湖咖啡馆。那天她值班,我说“我去看你啊”,她说“那太好了”,就这样一拍即合。
两个女人的咖啡时间,聊着这一年的收获与成长。小虹不自觉地念起了存在手机里的读书笔记,那是她“阳”在家里时重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感受。她说,疫情没改变她什么;她说,无论什么环境,你都能找机会,做回自己……阅读,的确是我们做回自己、升华自己的时刻。
小虹还是跑步爱好者,柳荫公园也是她的跑圈。席间她找咖啡馆老板聊天,她说:“你们千万要一直开着啊,这样我从单位出来跑步,随时可以来坐坐,要杯咖啡,发个呆,这样平凡的一天也那么美。”
疫情这三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故事,也看清了一个真相——真正支撑我们走过艰难岁月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些拥有正确生活方式的人,受疫情冲击最小,他们稳住了生活的“基本盘”。
实话说,疫情三年我也是一个“没什么改变”的人。最近看《鲁豫有约》采访曾经名噪一时的“打工女皇”吴士宏,她说:“工作时间不要超过三分之一,其他时间留给读书和学技能,每天早上起来就会很开心。”我也曾经写过,人到中年,工作时间占三分之一,学习时间占三分之一,生活时间占三分之一,这样三足鼎立的人生最强悍。
的确如人所言:真正的高手,懂得事半功倍,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专注在20%的核心上,剩下80%的问题迎刃而解。意思就是,打造好生活方式这个“基本盘”,然后持续不懈地去努力。
记得12月30日早晨8点,我发朋友圈道:“2022早读结束。一年有多长?不够读一遍庄子。今日分享这句:‘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明年我会继续‘读庄’,把日子牢牢镶嵌在书香的边框上,做自己的‘轴心国’。”
的确,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幻莫测,你可以用你的生活方式铆定自己,撑起一片天,风雨不动安如山。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你的人生态度。它能预见你的幸福指数,也暗藏你以后的人生高度。
今年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讲到一句话:“把自己活成一个‘动词’。”其实我们一旦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人生框架,一切都会有条不紊地徐徐推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向内扎根,向外生长。
我们都想“找到确定性”。但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成为确定性”。在高度的不确定当中,把自己活成了确定性。然后,把确定性传递给每一个人。
2023年,让我们谨记伍尔夫那篇著名演讲《一间自己的屋子》里的那句话:“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