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让“回家过年”这四个字,熠熠生辉;让“回家吃饭”这四个字,情意绵绵。什么是“家的味道”?就是那些特有的食材,经过长辈们的手做出的那顿饭的味道。我们对家庭的记忆,其实就是一顿接一顿的饭。
■ 木易
小区小卖部的女主人元旦后就回东北老家了。“疫情三年没回家了,我大年初八就回来!”那天我去买鸡蛋时,她对我说。
据媒体报道,今年的“返乡潮”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进入新年,社交媒体上随时都能看到网友拍下的回乡大潮。第一批返乡就位的人早已开始在老家门口宰起了年猪,摘下一长串的腊肉,在社交平台晒着浓浓的“年味儿”。这让还坚守在办公室里的打工人,隔着手机屏幕开始倒数回家的日子,并且在心里列出长长的必吃美食清单。
往年,岁末年初在网上吐槽“过年回家好烦”“年味越来越淡”的言论很多,今年仿佛都销声匿迹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疫情三年,让“回家过年”这四个字,熠熠生辉;让“回家吃饭”这四个字,情意绵绵。
春节,亿万打工人踏上回家的旅程,寻找家的味道和心灵的慰藉。每个人的味蕾甚至全身的细胞都在思念“家的味道”。尤其对于那些两三年都未能归家的打工人来说,“年夜饭”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力。
漂泊他乡,你最想念的家乡美食是什么?年夜饭,吃上哪一口才觉得自己真正地回到了家?
“随着回家启程时间的迫近,我时时想起姥姥的炸酥肉。新鲜的五花肉去皮切成一小条一小条,放入酱油、五香面、料酒、花椒等调料中腌制,打进鸡蛋,肉条浸透蛋液,然后再放入淀粉勾芡。油锅烧热后,姥姥用手攥着肉条,三三两两地放进去,滋滋啦啦的声音此起彼伏,肉条被炸至表面金黄后捞出,过一会儿再次放到油锅里复炸——这是酥肉更加酥脆的秘诀。于我而言,姥姥在,那一瓷盆炸酥肉还在,我的乡情就有所寄托,那便是回家的感觉。”河南的王平说。
“作为一个汕头人,每逢过年总会想起潮汕美食三件套:一只油亮的卤鹅脚,一碗热气蒸腾的牛肉粿条汤,还有一份盐水煮的海鱼。这三种家乡美食轮番上阵,既慰藉了肠胃,又让自己心满意足,也再次一点点储蓄起重新出发的念想。”广东的端儿说。
“想念妈妈的咸烧白(四川传统名菜,类似梅菜扣肉),感觉那才是过年的味道。我妈妈已经走了12年了,还好我已经学会为家人做这道菜。”重庆的雪姐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家的年夜饭必有饺子、烧黄鱼、红烧肉和猪蹄。这么多年走南闯北,最爱吃的还是妈妈酱的猪蹄,特别软烂脱骨,胶质浓稠,酱油混合焦糖的复合香味,渗透进每一丝肉里。”北京的大冶说。
“在桂东的冬季,家家户户屋檐下、窗户边都挂满了腊鸭、腊鸭翅、腊鸭胗等腊货。当它们的香味日渐悠远浓厚时,就知道年关将至了。除夕的饭桌上,每家必备一碗蒸熟的腊鸭。腊鸭切成均匀的小块,先把多余的鸭油煎出来,等鸭块煎至微黄,再用大瓷碗装起,底下放梅干菜。上锅一蒸,腊鸭咸香,并不油腻,浸透了鸭油的梅干菜更是香软入味。腊鸭和梅干菜真是绝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还没等揭开锅盖,香味就飘出厨房,满屋满院都是腊鸭香。”上海的月月说。
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禁不住问自己:什么是“家的味道”?很多时候,你可能翻遍所有词典都找不到一个词,能够准确地形容心里所念的那个味道。渐渐地,你才会懂得,“家的味道”就是那些特有的食材,经过长辈们的手做的那顿饭的味道。
年夜饭,每一户人家都有属于每一户人家的味道,就像心理学里说的“原生家庭”的味道。我们对家庭的记忆,其实就是一顿接一顿的饭。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碗刀削面,而开始回忆童年;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顿冒着热气的饺子而泪流满面。很多时候,我们吃的不只是食物,更是背后给我们做那顿饭、陪我们吃那顿饭的人。很多食物吃到嘴里,治愈的是我们的心。
我们总在长大以后,开始怀念家的味道。一年忙到头,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叫作家的地方,吃上一口熟悉的味道,仿佛可以忘记工作中的委屈和辛苦,充满未来一年的电量。身体可以离家千里,但“家的味道”作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不管我们走多远都未曾发生改变。
年夜饭,其实就是还原“家的味道”。那里有你曾经熟悉的食材,有回忆,也有陪伴和团圆。虽然烹饪一道菜要以食材为主料,但回忆和团圆的氛围,才是这道菜中不可或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