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周刊·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什刹海

紫藤花开时的纪晓岚故居


    往事并不如烟,纪晓岚的故事留在阅微草堂,留在青史上,也留在了广阔的民间。

    ■ 岳强

    在车水马龙的北京珠市口西大街,有一座清幽古雅的老宅——纪晓岚故居。清朝乾隆年间的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曾在这里居住60余年,并终老于此。

    老宅门前,一棚茂密的紫藤架遮住了秋日的阳光,灰色方砖铺砌的地面上散落着斑驳的碎影。200多年前,纪晓岚亲手栽种了这株紫藤。枝繁叶茂后,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欣然写道:“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后来,梅兰芳、张伯驹等文化名人出于对纪晓岚的崇敬,爱屋及乌,也对这株紫藤青睐有加。作家老舍诗曰:“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宅门两厢,一边是一块方形石碑,上面刻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纪晓岚故居”字样;另一边是一张棋盘大小的圆桌,纪晓岚坐在圆桌旁边,手持长烟袋,若有所思,人与物均散发着铜质的光泽。拱形门楣上金底黑字的匾额,为纪晓岚六世孙纪清远先生题写。

    纪晓岚说紫藤“其荫覆院”,是因为当时紫藤不在院门前,而在院落中。纪府这座院子,原是一座三进带跨院的四合院,东边隔壁的晋阳饭庄曾是纪府的一部分,西边也向外宽出许多。

    如今,这座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宅院不足原来面积的三分之一。在成为纪府之前,这里是岳钟琪的府邸。岳钟琪为岳飞二十一世孙,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清朝中期著名将领。

    公元1734年的一天,纪晓岚随父亲从河北献县来到京城,住进了这座深宅大院。那一年,他10岁。当他用那双日后因大量阅读而近视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这座院子时,不禁壮怀激烈,因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是他心目中顶天立地的英雄,而这所岳钟琪住过的院子,使他与岳家血脉息息相通。

    当时,纪府内的屋宇大都有名号,比如,绿意轩、瑞杏轩、静东轩,孤桐馆、槐安国等。当然,最著名的是纪晓岚的书房——阅微草堂。纪晓岚曾专门为自己的书房写过一首诗:“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他从微言的字里行间发现世间玄机,以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如果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那么,阅微草堂便是纪晓岚的深山和净土。

    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82岁的纪晓岚在这座宅院病逝。此后,他的家人因府邸过于空落,“割半”租赁给了嘉庆朝进士黄安涛。清末民初,纪府大部分在一位刘姓晋南盐商名下,小部分为直隶会馆。再后,这里成立过北平国剧学会、入驻过京剧富连成科班、开过银号、设立过电报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建国会北京分会曾在这里办公,宣武区党校曾在这里办学,晋阳饭庄曾在这里开业。2000年,修筑广安门立交桥至广渠门立交桥的两广路时,残存的纪府得以修复。两年后,纪晓岚故居纪念馆对公众开放。

    现在,纪晓岚故居依然雕梁画栋,光彩照人,只是规模比原来小了。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院门及其后面的展室为一进院,海棠、玉兰、丁香等花木扶疏的庭院及其后面的纪府书房为二进院。院落内,游廊、古树、硕大的鱼缸、古色古香的屋宇,一如既往地浸润着书香。最令游客兴味盎然的是后院的阅微草堂,草堂内悬挂的“阅微草堂旧址”横匾为启功先生题写,而陈列在展柜内的那杆长长的旱烟袋,昭示着当年纪晓岚是在烟熏火燎中阅读的。据说,纪晓岚那杆烟袋锅是特制的,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编纂《四库全书》时,他从槐西老屋走到圆明园,一锅烟丝燃了不到一半。由于烟瘾奇大,他落了个“纪大烟袋”的绰号。我站在展柜前观赏那杆烟袋时,一位穿豆青色风衣的美女也过来看,她神情专注,脸上带着蒙娜丽莎一样神秘的微笑。

    庭院里,一株饱经风霜的海棠树见证了纪府的变迁。那株海棠为纪晓岚亲手栽种,树龄已有200余年。树下的灰色标牌上写着,老树呈“朝上的人字形”。就是说,它像一个倒立的人,身子短,两条腿却伸得老长,比东边的灰色高楼还高。树太高,重心就不稳,所以有一截儿树桩支撑着。那截儿树桩看上去像枯木,实则为水泥制品。树虽老,却不偷懒,枝丫上挂满稠密的果实。据说,纪晓岚栽种这株海棠,寓意“富贵满堂”。那么,在炎凉冷暖的岁月里,海棠树给他带来了多少好运呢?

    才华横溢的纪晓岚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可谓风光显赫。这与海棠树有多大关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与他生命中的三位贵人有关。

    首先是他的父亲。纪容舒为康熙年间举人,任职户部、刑部,在官场上口碑不错。他学识渊博,犹善考据,名噪当朝。对儿子纪晓岚,他寄予厚望。纪晓岚四岁时,他便让儿子拜名儒为师,开始读书写字。后来,纪晓岚回忆说:“自是时始,无一日离笔墨。”纪容舒的苦心没有白费,儿子捧起书本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聪颖。因此,他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神童。其次是董邦达。董邦达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大学者、大画家,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人品学问对纪晓岚影响颇深。另外,还有刘墉。24岁那年,纪晓岚在京师应顺天府乡试,文冠全场,拔得头筹,成为解元公。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这次考试的考官之一。正是在这一年,纪晓岚结识了刘墉。从此,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31岁时,纪晓岚参加会试,中第22名。太和殿殿试,排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在这次殿试中,乾隆与纪晓岚君臣之间第一次见面。接着,纪晓岚因才学出众受到乾隆赏识,点入翰林院。在翰林院,纪晓岚的主要工作是扈从伴驾、写诗作文和编书。乾隆武功赫赫,又雅好文墨,而纪晓岚恰好精于此道。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歌功颂德的作品,尽管文学价值不高,但这些绮丽华瞻的恭和之作,深得帝王欢心。

    风流才子纪晓岚被誉为“诙谐大师”,每每妙语惊人。至于他在官场的风采,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可见一斑。

    如今的纪晓岚故居,紫藤犹在,海棠犹在,只是,年轮已不复。用不了多久,紫藤花又将再开,叹往事并不如烟,纪晓岚的故事留在阅微草堂,留在青史上,也留在了广阔的民间。

    (作者简介:岳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读者》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出版《草根迷恋泥土的味道》等散文集,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孙犁文学奖等。)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