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发展周刊·经济女性 PDF版下载

版面: 发展周刊·经济女性

全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贵州省安顺市大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积极统筹、深入挖掘全市场景数据,先后培育了南山婆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镇宁蜂糖李产业智慧果园、黄果树中央厨房提质改造等融合标杆项目9个。图为黄果树“三碗粉”产品直播间。来源:安顺日报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青少年宫举办“太空学院VR未来教室”公益科普活动。活动中设置了互动式VR课堂,具有真实场景、益智游戏、情景化学习等多种功能,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丁根厚/摄

    ▲ 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一处形似方舱的智能种植大棚内迎来了首批试种蘑菇大丰收。 该“蘑菇方舱”专利技术是通过方舱内配置冷暖新风一体机、雾化加湿器、湿度传感器等设备,采用智能传感系统及大数据,精准实现舱内的恒温、恒湿、恒氧,能最大程度节约热能、电能、水资源,全年可连续生产,实现反季节种植,培育更多品种。

    来源:浙江学习平台掌上普陀客户端

    抓住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普惠共享与城乡差异、技术与安全、数字素养与经济发展、权利平等与数字性别鸿沟四大关系,有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方增泉 元英

    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新时期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抓住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普惠共享与城乡差异”“技术与安全”“数字素养与经济发展”“权利平等和数字性别鸿沟”这四大关系,有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确认识普惠共享与城乡区域差异的“背离”和融合

    数字经济是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提高了有限资源的普惠化水平,让广大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但数字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更凸显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占整体网民的28.9%;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3.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城乡差距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信息服务不健全、产业转型不灵活等,是阻滞农村地区接入数字经济生活的主要障碍。

    这样的城乡差距无疑背离了数字经济本身的“普惠共享”特征。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力度改善不同地区数字发展不均衡状况,尤其是加强乡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基础通信设施普惠共享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催生新的生产要素、重塑经济地理格局,避免“强者越强,弱者更弱”。

    同时,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意义,推动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相关政策优先促进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在相对落后地区落地,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构建共建共享的乡村数字经济服务新体系。

    平衡技术进步与安全发展的协同和互斥

    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人与数字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结果,技术具有“两面性”,其进步方向和价值导向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发展数字经济,既要充分运用好数字技术,又不能“唯数”是从,更不能被数字“绑架”。

    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机构建设了一系列数字化办公应用平台,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办事,提高了治理效率。但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系统性应急事件或突发情况,也暴露了系统分隔、“信息孤岛”、年龄歧视、数据滥用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易成为“信息孤岛”,与社会信息化连接较弱;“大数据杀熟”、饭圈的“刷量控评”等平台数据滥用问题也屡禁不止。这与以人为本、精准识别、靶向治理的治理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诸多数据泄露事件层出不穷的形势下,数字经济安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的构建,要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切实有效防范数字经济带来的各类风险。筑牢数字安全屏障既是技术命题,也是治理考题,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加强数字经济安全体系的顶层谋划,完善数字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提高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保障水平,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营造出更加安全、绿色、健康的数字环境,才能促进数字经济从“技术主导”转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真正享受数字红利。

    推进数字素养与数字经济共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随着5G、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数字化进程加深,数字素养与数字经济的相互作用愈加密切,将直接影响数字接入主动权和社会经济话语权,进而对社会整体结构产生影响。

    为实现数字经济均衡发展这一目标,应妥善针对不同群体,构建多元化培育目标和指导框架,分层分类开展多场景数字素养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融合优势,在“数字课程、智慧校园、高新技术企业与职业教育融合、数字社区”等场景发力,借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构建全民数字素养教育生态系统,将数字素养教育积极融入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全民行动中,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迈出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关键一步。

    保障权利平等 弥合数字性别鸿沟

    近年来,数字经济为女性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缩小了城乡女性发展差距,提升了女性就业创业质量。《数字经济与中国妇女就业创业研究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已为5700万女性创造就业机会。尽管数字经济时代的蓬勃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等限制,开创了新的就业空间和领域,但不得不承认,数字性的鸿沟依然存在。数字经济对传统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也对女性深度参与新时代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政策层面对技术工种等岗位的性别要求、长期以来女性被技术排斥的社会隔阂与思维屏障、传统的女性社会角色对就业的影响等。

    弥合“数字性别鸿沟”不仅是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的新指征,也是助力数字经济的重要路径。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女性在数字时代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提供机会,是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步前进的题中之义。

    第一,打牢女性权益保障基石。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女性就业创业的具体需求和现实困境,进一步推动有利于女性就业的新业态,不断完善新业态就业女性在产假、哺乳假、社会保险接续、生育保险参保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鼓励在女性发展的优势行业主动开发更多“她岗位”和“她创业”项目,加强政府政策倾斜和重点项目扶持;第二,精准提升女性数字素养教育。教育部门应考量女性群体的实际需要与学习能力,强化性别平等观念教育,着力加强对高技能、科技型女性的培养,发挥性别优势,在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孵化项目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终身学习”制,不断提高数字技能和水平,适应数字经济的变革需要;第三,强化女性参与权利。就技术发展本身而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和个性化特质,以最大限度调动不同社会角色的工作能力和价值奉献,提升女性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的参与度,充分保障女性群体平等参与数字经济建设,促进“女性友好”型数字空间的广泛发展。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委书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