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PDF版下载

版面: 专题

服务 回应妇儿家庭所需所盼 干在实处


    浙江省巾帼科技创新周

    打造“妈妈的味道”品牌

    浙江是经济大省,全省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超四成。五年来,面对不同妇女群体,浙江省各级妇联持续深化“巾帼行”,创新载体,擦亮特色品牌,在参与女性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展现作为。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浙江省妇联和省科技厅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为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送上节日政策大礼包,《措施》4方面共有14条举措,含金量高,干货满满。

    这是继浙江建立省巾帼科技创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农科院出台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12条意见后,在机制建设上的又一“力作”。

    近年来,浙江省妇联围绕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引领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以“科技梦”助推“共富梦”。不论是在机制建设上,还是在载体推动上,都有了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而在广袤的乡村,妇联组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帮助农村妇女兴产业促增收,增添乡村发展活力。

    “兵马未动”,政策先行。浙江省妇联先后制定《浙江省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实施方案》《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服务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后与省农信联社联合发文,鼓励引导广大妇女投身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印发《省妇联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在5个山区县开展试点,指导设立共同富裕圆梦基金,探索山区26县妇女发展增收的实践路径。

    政策引导下,浙江推出了多个工作品牌,历经时间洗练,成为拿得出、打得响的金名片。

    “妈妈的味道”品牌的出现,让擅长做民间美食小吃的巧女,找到了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如今,“妈妈的味道”逐步走上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带动妇女增收效应越发明显。由党建引领的“巾帼共富工坊”,让低收入农户实现了就近就便灵活就业,收获了家门口“稳稳的幸福”。截至目前,全省已打造县级以上“巾帼共富工坊”901家,吸纳从业人员7万余人,带动5800余名低收入农户增收。走过二十载的“美丽庭院”建设,300多万户美丽庭院“串珠成链”扮靓乡村大美,助力“千万工程”,成为乡村旅游重要的引流要素之一。

    在就业创业大舞台,女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举措落地落实,各级妇联举办专场招聘会2698余场次,服务163万人次。女企业家、女性创业者发扬“四千精神”、勇闯改革大潮,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中女性占比分别为53%、53.6%。

    儿童是城市的现在,更是城市的未来。浙江城镇化率已达到72.7%,广大家庭迫切希望孩子们能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便利的公共设施、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舒心的健康成长环境。为此,浙江省各级妇联组织在服务儿童上下苦功下真功,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将儿童友好的发展愿景变为美好现实。

    浙江省妇联发挥省妇儿工委办公室组织协调督促作用,推动各成员单位将托育、教育、医疗、儿童福利等涉及儿童最直接、最现实的事项纳入政府重点工作一体推进。

    通学路、儿童议事会、儿童友好巴士、儿童友好公园……眼下,各地正在开展儿童友好基本单元建设,打造出一幕幕“儿童友好”最美场景。

    做好家庭工作是党中央交给妇联组织的重要任务。五年来,浙江省各级妇联深耕家庭工作,服务广大家庭,为精神共富注入“家能量”。

    “最美家庭”是家庭工作的经典品牌。如何让“老”品牌开新花?浙江月寻季推年选开展“最美家庭”寻找活动,聚焦时代热点,分层分类分重点开展书香家庭、绿色家庭、廉洁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全省涌现各类典型家庭263万户,打造了“甬尚人家”“嘉家福”等一批地方家庭建设品牌。同时,实施“好家庭信用贷”,发放贷款5.8亿元,营造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社会风尚。

    随着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浙江省妇联逐步构建起家庭教育体系。全力推动出台《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联合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家庭教育工作推进会,联合浙江开放大学挂牌成立浙江省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等,强化顶层设计;省妇联成立一类公益事业单位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市县镇(街)村(社)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站点和家长学校2.2万家;研发家庭教育指导标准化课程,编印《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丛书》,每年开展百场省级家庭家教家风基层巡讲,丰富内容供给。

    此外,关注妇女儿童和家庭“急难愁盼”问题,分层分级打造妇女儿童公共服务驿站,提供“5+X”一站式集成服务,推进“家门口”的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共享。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共命名各级驿站2239个,开展各类服务2.2万场次,惠及妇女儿童94.6万人次。

    当一些家庭出现矛盾纠纷时,活跃在基层的妇联执委和巾帼志愿者会挺身而出,化身“灭火器”,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湖州市1万余名妇联执委根据“人缘、地缘、业缘、趣缘”分别联系1万多个村级责任网格,入格包干;台州市推行“全覆盖联系服务、全领域项目领办、全周期立体考核、全方位关爱激励”的执委四全工作法……各级妇联依托“四必访四必应”机制,在重点时段加强对重点人群和家庭的集中、专项摸排,降低重点人群和家庭风险率。

    据统计,全省有1.4万支队伍近50万名巾帼志愿者扎根基层,参与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妇儿关爱帮扶等各类志愿服务,打造了“一格一姐”“三衢和姐”“东海渔嫂”“海霞妈妈”“桐家姑嫂”“嵊州村嫂”等一大批巾帼志愿服务品牌,用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妇女群众特别是困难妇女和家庭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近年来,为提高婚调工作专业性和有效性,浙江省妇联还不断推进维权服务阵地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建立规范化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603家、妇联特设“共享法庭”215个,实现婚调组织100%进驻县级社会治理中心,让广大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