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日,由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大学国际涉疆研究中心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协办的“妇女研究与学术能力建设专题论坛”在新疆大学召开,来自近2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媒体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建设等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期待本次论坛能为推动新疆妇女研究高质量发展,讲好新疆妇女故事提供助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白晨
近日,由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大学国际涉疆研究中心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协办的“妇女研究与学术能力建设专题论坛”在新疆大学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近2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媒体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建设等重大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新疆大学副校长王占仁,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杜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灵慧分别致开幕辞。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英桃,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麦丽哈巴·奥兰教授分别在闭幕式上致辞。
聚焦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和家庭政策
主旨报告阶段,受邀嘉宾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妇女报编委、理论部主任蔡双喜,《妇女研究论丛》副编审史凯亮,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北京市理论研究会会长孙晓梅分别主持第一、第二、第三环节的讨论。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姜秀花研究员结合近日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论述摘编》进行分享。她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阐述了妇女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新时代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结合历史、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脉络、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家庭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孙晓梅教授阐释了我国家庭政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她谈到,家庭政策以家庭为目标并对家庭资源及家庭成员行为施加影响。家庭政策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与医疗保障、社会福利、就业等政策体系中,在加快推进以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程中,每个家庭政策都在家庭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科学制定家庭政策能够改善民生、提升家庭生活质量,使家庭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与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相互成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菊华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她认为,少数民族妇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坚实力量、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力量、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力量、促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少鹏结合延安妇女解放运动的具体研究,提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的逻辑是从“群众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性别视角出发的。她认为,从历史的内在视域出发研究延安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可超越男女之间比较的狭义视野,更进一步理解嵌入中共革命进程中的妇女运动是以何种逻辑展开的。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主编陈业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女性跨省婚姻迁移过程、原因及趋势进行分析。他发现,1980—2000年少数民族女性跨省婚姻迁移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其流动方向从西南贫困山区指向华东农村;而2000年—2020年,少数民族女性跨省婚姻迁移出现“孔雀往回飞”现象;而未来,随着共同富裕持续推进、地区差异逐步缩小,少数民族女性跨省婚姻迁移将出现“孔雀自由飞”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强调女性在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传红关注性别与国际发展的理论转向与模式创新。通过对国际合作领域中促进性别平等的实践以及话语的批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她提出了构建新时代性别与发展模式需要考虑的具体因素,为全球性别平等做出中国贡献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新疆大学副教授林芳菲关注赴疆季节性拾花工的招募与雇佣问题。她梳理了拾花工招募从依托亲缘地缘关系招工到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再到劳务经纪人主导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劳动女性化的特征也愈发突出,种植户与拾花工劳务经纪人多为男性,但为降低管理成本,他们更倾向于招募和雇佣女性拾花工。
研讨新疆妇女在婚恋、就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现实境况
主题发言阶段,与会学者纷纷研讨新疆妇女在婚恋、就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现实境况。张传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编辑王海媚分别主持第一、第二环节的讨论。
“访惠聚”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新疆大学教师牛林、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新疆大学援疆干部)宋毅探讨了“访惠聚”工作对促进南疆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的方法与经验。研究发现“访惠聚”通过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开展宣传、树立榜样、精准帮扶,对提升妇女经济社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也面临着来自传统性别规范及受教育程度不足等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大学教授廖玲通过讲述“慈母仁心”“青石界碑”“长寿秘密”三个新疆女性的故事,展示了新疆女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实践。她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结合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团结各族群众,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行动者。
新疆大学教师张丽芳、董蔚通过对新疆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婚恋观念的调查和分析,从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婚姻观和家庭观等维度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研究认为,女大学生择偶的实用性观念较为浓厚,更崇尚保持个人经济独立,期待达到家庭—事业平衡,对配偶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性观念也更加科学、开放。
新疆大学教师菲丽娜关注新疆女性的高质量就业问题,研发了女性“高质量充分就业”测量指标体系。她通过调查发现,新疆女性就业者对就业环境相对满意、安全感高;认为就业环境相对公平;多数受访者表示工作能带给自己成就感。同时,女性就业者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心理压力应得到重视。
麦丽哈巴·奥兰教授和新疆大学马霄、田茜两位同学以China Daily为研究对象,发现China Daily中有关妇女报道占新疆报道总数约1/4,主题以政治题材居多;能够从女性视角回应西方涉疆的不实指摘。麦丽哈巴·奥兰教授提出,主流媒体应通过对各行各业、不同民族成分和年龄结构的优秀妇女案例,全面构建积极向上的新疆妇女形象,呈现党中央治疆方略在新疆大地上的有效践行。
新疆大学教师田伟琦基于社交平台中“乌鲁木齐的你是如何相亲的”专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社会支持、女性自我认同和女性婚恋观之间的互动机制。她发现新疆地区女性婚姻观主要体现为责任婚姻观、“门当户对”婚姻观、物化婚姻观、个人主义婚姻观等类型,积极的女性身份认同对婚姻观呈现正向影响,针对婚恋的社会支持条件不足时会影响婚恋择取。
新疆大学教师迪丽妮噶尔·菲达对新疆伊犁州反家庭暴力法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及个案研究,分析了反家庭暴力法在制定、宣传、实施等各个环节的推进情况,发现实践中存在对反家庭暴力法的宣传力度不够,多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女性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