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轮椅不能成为“问题轮椅”
“30岁的我开始每天坐轮椅通勤”……最近,“开电动轮椅上下班”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显示,年轻人乘坐电动轮椅频频出现在高校、食堂、商场,甚至还成群结队,在一些道路上“赛轮椅”。
电动轮椅设计初衷是服务残疾人,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使用电动轮椅出行、上下班,虽然法律上没有明令禁止这一行为,但该行为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不可忽视。相关部门应及时注意这种现象,不能让电动轮椅成了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问题轮椅”。
打击电商“假低价”需要出实招
近来,不少消费者反映网购时遭遇商家设置的假低价陷阱,稍不注意就可能上当。日前,深圳市消委会对19家电商平台开展线上体验调查,通过对商品搜索页、商品详情页、下单勾选页面、订单付款页面、用户评价等页面及信息的查阅,发现11家平台存在低价诱导问题。
近年来,“假低价”陷阱屡见不鲜,但是商家因此受到处罚的却不多,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商家“假低价”的行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明确这一行为属于违法之举。对于商家而言,营销打折产品,也要价格诚实、保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真正的市场。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岂能把停业整改当儿戏
7月1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尧山大峡谷漂流项目发生追尾、翻船情况。3日,相关监管部门回应媒体记者称,已调查核实,景区安全管理职责未落实到位,已责令涉事景区停业整顿。4日,记者注意到,仅停业一天的尧山大峡谷漂流项目已正常营业。
发生安全事故的景区,仅仅“停业整顿”一天就恢复营业,未免有点儿戏。停业整顿是一种行政处罚,要符合要求才能再次对公众开放。为了对公众安全负责,当地监管部门对该景区“闪电式”停业整顿应该及时给予关注,检查一下是否真的整顿了,整顿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缺斤短两”缺的是诚信
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定量包装商品时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声称500根一盒的棉签,到手一数少了88根;号称100抽的抽纸,实际少了近四分之一……生活中,这究竟是商家利用买家不会刻意计数的心理而故意漏发商品产生的个例,还是电商平台存在的普遍现象?
如果是商家的故意之举,让定量包装商品缺斤短两卖出就是一种欺诈行为,监管部门应“零容忍”、严处罚,倒逼商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据实提供定量包装商品。商家也切莫为眼见的一点利益而“缺斤短两”,作出这种有失诚信的行为,不仅无法赢得市场,更伤了消费者的心。
王慧莹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