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孔一涵 高亚菲
“二梅,支大锅!”
7月31日下午,北京门头沟落坡岭社区的居民们急急地向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孟二梅说。
这是北京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的第三天,也是滞留丰沙线内的K396次列车乘客到达并安置在落坡岭社区的第一天。
落坡岭社区位于门头沟深山区,孟二梅介绍,社区居民不足200人,且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物资储备不充足,近千名乘客的食宿问题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我们有一口吃的,就坚决不能让他们(K396次列车乘客)饿着!”孟二梅斩钉截铁地说。
方便面、卤蛋、火腿肠……居民们自发地把家中所有速食食品拿出来,送到乘客手中。但冰箱很快空了,受连日大雨影响,落坡岭断水断电,燃气也所剩不多,怎么让乘客都吃上饭?居民们主动找到孟二梅,提议支起大锅统一熬粥分发。
暴雨中的一碗粥,带着居民们滚烫纯粹的善意,温暖着乘客们的身心。
“我感动也感恩,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祖国,感谢我们团结的落坡岭居民。”8月4日,K396次列车乘客平安转运两天后,跟随落坡岭社区最后一批转运居民抵达军庄安置点的孟二梅哽咽着说。
“家里一粒米都没留”
“我快80岁了,这样的事还是头一次遇见。”提起几天前的“紧急救援”,78岁的莫翠荣回忆。
莫翠荣在落坡岭社区做了11年的书记,2009年退休,社区的人都亲切地叫她“莫婶儿”,遇到大事小情,人们也总喜欢找她帮忙。
7月31日上午,居委会干部的儿子急匆匆赶到莫翠荣家,“莫婶儿,您家里有吃的吗?”莫翠荣急忙从冰箱里拿出几个冻花卷。“莫婶儿,这个不行。是有火车滞留在咱们这儿了,车上的孩子饿了,要马上能吃的东西才行。”
“我这儿还有面包,你们全都拿走,不用给我留!”莫翠荣果断地回答。
雨越下越大,落坡岭断了水电,村外的路也被冲刷得坑坑洼洼。
随着一拨又一拨乘客徒步走进落坡岭,莫翠荣也一次又一次翻找家中的粮食,“最后连家里的咸菜都找出来了。”莫翠荣说。
住在莫翠荣家对门的安宝霞,主动收留了十几个孩子。做饭、擀面条,在厨房久站让安宝霞的双腿肿得厉害,但她依然忙着端出一锅又一锅食物,没给自己留一点。歇下来的安宝霞饿得不行,还是去别人家要了一口吃的。
社区已关闭4年的小饭厅也重新迎来“顾客”,居民们在这里支起大锅,当天便一连煮了9大锅粥。“我们有个居民一直在熬粥,家里一粒米都没留。她说,就算我们没有吃的,也必须鼎力支持这些旅行在外的乘客们。”孟二梅说,“我们社区居民的包容心像大海一样。”
这家的米煮完了,就用另一家的;社区里断水了,60多岁的居民主动要求加入“挑水队”,一趟趟去山里运干净的水回来;家中实在没有粮食了,地里种的黄瓜茄子就随便乘客采摘;武警空投食品,居民不去领,全让给乘客……面对近千名受困的乘客,落坡岭的居民们展示了惊人的团结奉献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落坡岭最生动的写照。
“全力保障近千名旅客的生命安全,不能落下一个人!”这是7月31日中午,落坡岭社区和外界彻底断联前接到的任务。
联系列车、安排食宿,孟二梅和社区街道的干部们忙得团团转。
无人居住的房屋、党群中心、餐厅、大小办公室、社区楼道、居民家中……连社区里停放着的私家车,孟二梅都安排了两个人进去睡觉。居民们也敞开家门,尽全力接待乘客住宿,最多的一户人家里安排住了20人。与此同时,居民们拿出自己家里的被褥,孟二梅与干部们积极收集着硬纸板和报纸,他们都在尽力让乘客的住宿环境更舒适一点。
孟二梅自豪地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回忆:“当天夜幕降临的时候,每个乘客头顶都有一片屋顶遮风挡雨,每个乘客身下都有一张垫子隔绝寒冷。”
“这是真正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落坡岭社区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不少居民都患有中老年疾病,需要特别留心看护。而在K396次列车上,不仅有40多名来北京研学的孩子,还有身患重病,来北京求医的患者,他们的安危都系在落坡岭社区的干部身上。
孟二梅仔细统计了16名特殊乘客的情况,“最危急的是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孩子,需要在8月3日前注射血小板,再晚的话恐怕会有生命危险。”孟二梅说。
落坡岭社区同样有着紧急情况。一名87岁的居民长期需要吸氧,但落坡岭的断电直接切断了氧气供给。如果不吸氧,这个居民会有生命危险。虽然暂时还可以靠电动车供电给吸氧机制氧,但随着电动车电量逐渐见底,如何供给电力成了大问题。
于是,孟二梅迅速联系区政府与武警官兵反映现场情况。为解救被困的乘客,综合评估后,领导决定让官兵一对一护送200名旅客先行转移至斜河涧站。越野车、铲车,能方便运输的车辆都动了起来,战士们背着年幼的孩子,扶着前行的乘客,在8月2日走出了大山。
为了保障这名社区居民的氧气供应,数名战士从门头沟徒步6小时上山,背了4桶数十斤的汽油,用以燃油发电机运作。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战士们还背了10个氧气袋上山。“当战士们上山的时候,我哭了,付出这么多,只为了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些人民子弟兵太伟大了,这是真正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孟二梅激动地说。
为了尽量照顾到每一名乘客,孟二梅每天都坚持巡视整个落坡岭社区,山上山下一地不落,有人崴了脚,她让志愿者把他搀到居民家里休息按摩;有孩子发烧嗓子疼,她到处找水找药;有人因严重糖尿病而便秘,她带人去找开塞露……几天里,孟二梅四处奔走。
看着社区干部与居民的奔波操劳,有些乘客心里不安,“我们给你们社区带来了太多负担,我们在这儿滞留不到几天,物资消耗之后,老人们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你们不用管!”孟二梅果断地说。孟二梅的果断源于她对党和政府的绝对信任:7月31日下午,直升机向落坡岭空投了一批物资,8月1日晚上,携带物资徒步12公里的武警战士们到达落坡岭。
“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子弟兵,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孟二梅面对记者时,说的最多的话。
军民团结一心、群众互谅互让,在暴雨灾难大考前,落坡岭闪烁着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的人性光辉。
“保证不让一个人受伤害”
“从7月29日到现在,我没怎么洗脸,衣服也已经完全臭了,因为我还要照顾我的居民。”在军庄安置点,孟二梅一张口,嘶哑的嗓音就暴露了她的辛劳。
落坡岭居委会副主任安祥菊也难掩一身疲惫,从7月29日暴雨以来,他们这些干部一直坚守在抗洪一线,已经五六天没有睡过好觉了。
谈到这几天的经历,干部们频频哽咽。因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到了来自乘客们的善意和温暖。
“我们熬好粥分发给乘客的时候,秩序从来没有乱过,大家都安静耐心地排着队。在乘客们转运离开的时候,睡在楼道里的年轻小伙子们把地上打扫得干干净净,能打扫的房间也都打扫了,这件事让我特别感动。”孟二梅说。
8月2日晚,所有在落坡岭站的滞留旅客都平安完成转运。但落坡岭仍处在断水断电断联的状态,社区干部的工作还要继续。
随着国道109门头沟段的全线打通,从8月3日晚间起,门头沟区协调部队、消防、医疗等相关救援力量,陆续把沿线27个村和社区的深山被困群众向外转移,落坡岭就是其中最早一批向外转移的社区。
8月4日6时,社区居民开始陆续下山,搭乘救援车前往军庄安置点。然而,孟二梅却仍在奔波忙碌。
落坡岭的房子大多建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长时间的降雨,房屋的结构已经不再牢固,随时会有垮塌的危险。
“故土难离,而且很多老人年纪大了,受过苦,不舍得家里的东西,不愿意离开,我都能理解。”但为了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保证不让一个人受伤害,孟二梅还是耐心地挨家挨户劝离。
8月4日12时,孟二梅跟着最后一批居民,到达了军庄安置点,至此,落坡岭社区的180多名居民全部转运完毕。
到了安置点,孟二梅的手机终于有了信号,一开机,潮水般的信息向孟二梅涌来,其中有一条是研学团带队老师发来的。
“孩子们走的时候,带队老师和我说,‘你对我们太好了!一定给我留个联系方式……’”说到这儿,孟二梅潸然泪下,她把屏幕上的短信拿给记者看,上面写着:我们已经安全出去,您电话打不通和您报个平安。非常感谢您的帮助!
“我也很平安。”孟二梅动情地回复获救研学团师生,眼含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