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人从众”,景区管理服务得跟上
近日,一段游客在景区高喊退票的视频流传于网络社交平台,引发网友关注。据了解,视频中的景区为山西忻州宁武县芦芽山风景名胜区,事发时间为8月13日。视频画面显示,不少游客顶着炎炎烈日,聚集在山脚下排队等车,其中还有不少游客是老人与小孩;另有一段视频中一男子表示已经排队等车将近3个小时了,所有的游客都滞留在山下。
高温天气、大量游客聚集、长时间等待,这样的情况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各种不可控的安全风险随时会发生。暑期正值旅游高峰,各大旅游景区都开启了“人从众”模式,这一方面反映了旅游市场的火热,另一方面也让景区接待能力承压。如何提升景区运营服务,让游客玩得放心、舒心,相关部门和景区管理者需要全面考虑,提前做好高峰期客流控制预案。如果只是一味地卖票收钱,忽略景区游客承载能力极限,这样急功近利的短视做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让“钻营”之人在科技圈没有生存土壤
日前,备受科研人员关注的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已经完成。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把“打招呼”顽疾列为主题教育专项整治问题全面推进,一些评审专家切身感受到了效果。有项目评审专家表示:“我今年评审了30多份本子,没有接到一个打招呼的电话。”
在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请托”“打招呼”现象屡见不鲜,不少科研人员总会被所谓的人情世故所“绑架”,这样的做法破坏了评审的公平和公正、打击了科研人员持续进步的积极性、败坏了科研学术风气,长此以往更会阻滞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让建设科技强国的脚步跑偏。希望针对此类“打招呼”等科研顽疾推进的专项整治能保持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追责,让“钻营”之人在科技圈没有生存的土壤。
无所顾忌的“厕所号”该管管了!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网络厕所”的发文内容中,不乏对他人的言语贬低、人身攻击、辱骂等,评论区也是骂战频频。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厕所”的关注者、投稿者和被“挂”者,有不少是未成年人。
“网络厕所”是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用来进行各种情绪宣泄、人身攻击等行为。投稿匿名、信息不用审核等特点让在“厕所号”上肆意攻击他人的成本降到了最低,而造成的伤害却在成倍增加,这也使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尤其是青少年在“厕所号”上围观他人的恶评、辱骂、丑化言论时,给其身心带来的毒害不容忽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更不容藏污纳垢,相关部门及平台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干预,强化内容审核流程,进行实名制管理,真正让心怀戾气之人在网络无所遁形。
王恒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