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肖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宿琳
水与城的和谐共生,是新疆发展千百年来不变的规律。
近年来,新疆树立“一盘棋”思想,把水资源作为整体去谋划,从深层次破解制约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清澈充沛的河流湖泊,孕育着天山南北广袤绿洲,在水与城的和谐发展中,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新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提供了广阔机遇和肥沃土壤。
善治善用,碧水蓝天涵养城市发展
新疆库尔勒市城南的杜鹃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投资3个多亿打造的城市“绿肺”,让这里原本光秃裸露的戈壁滩变成生态多样的湿地公园。荷花怒放,鱼儿潜游,芦花摇曳,往来居民在绿意盎然中散步休闲。人在画中,城在绿中,一片因水而生的绿地给市民带来了舒适和惬意,幸福生活画卷如烟火生香。
“过去这里没有绿色,夏季干热难耐;现在这里绿树成荫,我每天都带孩子来散步。”市民曹学广说,杜鹃河沿岸的变化让人惊叹。
库尔勒市水利局副局长王春刚介绍,这座湿地公园创新水资源利用模式,结合生活废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将处理达标的中水引入湿地公园。这不仅满足了公园园林绿化用水,还有效改善了河道周边3000余亩土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居住环境。以此为基础,库尔勒市配套建设人行游步道、自行车慢行系统等,为市民旅游、休闲、健身提供好去处。
因水而变的还有博湖县。位于博湖县的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在历经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治理后,总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如今已是水清湖美旅游兴。
9月1日,博斯腾湖大河口、莲海世界景区人流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聚集于此,赏博湖美景、品民俗文化,感受“中国西海”的独特魅力。
博斯腾湖被喻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母亲湖”,这里旅游资源富集,自然风光秀丽。博湖县通过充分挖掘独具博湖特色的水文化、渔文化、沙文化等,将文化元素全面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按照“景区、城区、农区”旅游发展布局,构建集生态城镇、特色产业、民俗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体系,逐步把博湖打造成巴州人民的“休闲地”、疆内游客的“必选地”、疆外游客的“向往地”。
“以博斯腾湖为支撑,博湖县全域旅游的影响力正持续提升。”博湖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孙宗均介绍,今年前7个月,博湖县累计接待游客280.69万人次,同比增长74.75%,实现旅游收入13.11亿元,同比增长67.98%。
为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河湖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局面,持之以恒做好水资源保护各项工作,新疆聚焦河湖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善治善用,让河流更清、城市更绿、发展更快,让一泓碧水涵养城市发展。
综合施策,高效利用水资源提质增效
“两个人种植管理3000亩地棉花是什么概念?依靠科技加持,高效利用水资源提质增效是我们打造无人化农场的核心理念。”9月1日,来自新疆尉犁县的艾海鹏边操作无人机演示边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3000亩超级棉田是如何靠着数字化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完成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
2021年4月,艾海鹏和凌磊这两个“90后”小伙儿来到尉犁县,要完成一项挑战——两个人完成3000亩棉田从种到收。
在种地经验丰富的农民看来,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两个人挑战3000亩超级棉田,看看能不能用我们的科技再给农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艾海鹏和凌磊却很兴奋,带着4架无人机、300多套智能设备,在尉犁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开始了挑战。
当年,尽管发生了多次风灾,土地肥力也没有调解好,但两人管理的3000亩棉田,平均亩产量仍然达到254公斤。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周边种棉大户,超级棉田在更少的人力投入之下,还减少了47.3%灌溉用水、18.2%的肥料和33.2%的农药,每亩成本下降了近420元。
一升一降间,整个尉犁县高效利用水资源提质增效,增加农牧民收入超亿元。
综合施策,高效利用水资源提质增效,在一定程度上是新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之一。近些年,新疆围绕做好节水蓄水调水文章,统筹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始终将生态优先、系统思维、科学精准、全局观念贯穿其中,全区水资源总量保障和弹性配置体系初见成效,不仅圆满完成了生态治理保护修复目标任务,更使得流域沿线灌区耕地、林地、草地得到充分灌溉。
2022年,新疆水库总数达671座,总蓄水量121.34亿立方米,累计供应农业用水542.7亿立方米,生态补水367亿立方米。通过多目标统筹、多措施优化、多点位发力,切实发挥了水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强化统筹,重点区域生态焕发生机
8月初,新疆开启了第24次第二阶段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作。今年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作一改往年“急行军”形态,在严控输水总量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利用效率,水头不入台特玛湖,生态水全部用于滋润下游300多公里河道两岸的天然植被,采用多阶段、小流量、长时间的输水模式,更好地补给沿线生态系统。
8月至9月是塔河下游胡杨等植物的集中落种期,也是植物生长繁衍的主要需水期。科学的输水方式,不但更好地促进了塔河汛期洪水资源化利用,有效延长了洪水在胡杨林区的滞留时间,更契合了植物生长节律,满足了植被生长关键期的高耗水需求。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更多河湖沿岸地区享受到了生态红利,旅游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罗布人村寨,以沙漠、胡杨、塔里木河的独特风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生态之美,还是看胡杨。美景、美食、独特的民俗,完美诠释了大美新疆的迷人风情。”来自山东的游客谢晓博在谈及旅游感受时,连连竖起大拇指。
良好的环境支撑起景区的发展。新疆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田春祥说,今年景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增设了便民服务点,力争为游客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游客在这里可以静静地感受独特的罗布人文化。今年夏季,罗布人村寨每天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近年来,新疆不断强化流域整体性统筹和系统性调配,统筹农业用水需求、生态保护等目标要求,系统谋划、科学调度,实现了河湖连通、蓄泄兼筹、丰枯互济。与此同时,新疆全区在实施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和额河漓漫灌溉生态输水的同时,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共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和自治区重要湿地等74处,新疆全区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点区域生态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