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录: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赵瑞泰,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武汉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飞天奖”、第八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终身荣誉奖等。代表作有话剧《春夏秋冬》《母亲》等,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等。
“一个真实、伟大的向警予”
■ 口述:赵瑞泰 著名编剧
楚剧《向警予》首演成功的那天,我内心很激动,创作这部戏,也是我内心的一个愿望。
我与向警予亲属相识相交四十五年,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革命后代气质,那就是默默无闻、低调为人行事。我为这家人写了八部作品,从采访对象成了无话不说的家人,因此,写楚剧《向警予》实际上是出于情感和责任。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告诉观众,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的女创始人,她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女性独立、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理想的执着追求。这就是我们的先烈,那些革命前辈为什么不怕死?为什么要为了我们的今天去奋斗?因为他们心里装着更美好的未来,是我们今天的样子。
“政治问题如果不解决,妇女问题是永远不能解决的。”这是向警予从法国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以后总结出来的一个结论,提炼出这句话是由于长期生活的积累,我把这一句话放在了剧本里。
向警予为了革命,在33岁那年就把生命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在这部戏里,我想通过她的思想发展,层层递进,使其走向革命之路。在编剧时,我想强调,她不仅仅是妇女运动的领袖、巾帼英雄,还是一个有家有爱人有孩子的人,但为了革命理想,她毅然决然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惜别亲人。所以在剧本上,我不仅突出描写向警予英雄人物的品格,同时更加细腻、真实地描写革命先烈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写了“姐妹情”“同志情”“夫妻情”“母子情”“家国情”等感人肺腑的情节。
1928年的1月,向警予被敌人抓捕,陈环桥和向警予关在一个监狱。我曾采访过与向警予一起关在监狱的陈环桥,当时在监狱里,向警予有哪些地方最让她感动?陈环桥告诉我:向警予在监狱里,除了每天想着党的工作以外,就是会看身上携带的一张孩子照片,对着照片,含着泪给孩子写儿歌,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她给孩子们写的儿歌中说:“希望你们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在没有剥削的社会成长!”
在舞台上,向警予看照片这出戏,不是编出来的,而是来源于一段真实的场景。1927年,国民党在武汉对共产党人进行屠杀,中央几次让向警予撤离,但她为了革命工作坚决不肯。所以我重点把向警予肩负党的使命这一段在舞台上做了渲染,向警予有情有爱,有孩子,但是当革命需要的时候,她不顾一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都是千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第一任中央妇女部长向警予,追求理想、忠于信仰 、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铭记。
在剧本上,此次用楚剧形式再写向警予,突出一个“情”字,更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痛苦,为的是更真实更接地气。我不但要写出向警予的伟大,而且要写出身为母亲的痛苦与不易,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艰难痛苦的时候振作起来,我要挖掘她的内心,她的内心是痛苦的、怀念的、思念的,在舞台上,传递给观众的是一个真实、伟大的向警予。
何艺光,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主要作品有花鼓戏《郑培民》《老表轶事》《走进阳光》《齐白石》等,以及京剧《广陵散》、豫剧《乡试》、话剧《老阿姨》等。其作品曾获得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新创剧目《桃花烟雨》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剧目。
以“戏曲现代戏”手法赞颂革命精神
■ 口述:何艺光 导演
“我从黑暗中走来,向着光明走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妇女运动先驱、伟大的革命家向警予烈士临终前说的一句话。她牺牲时年仅33岁,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为我们真实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一个巾帼英雄的生命意义!
对于这样一个非凡的革命女性形象,让我在创作之初便产生了无比的敬仰之情。在楚剧《向警予》这部剧中,带给我更多的是一份共产党人行动的思辨、信仰的坚定、精神的感动。
如何将伟大的历史人物以艺术的形象展示在舞台上,我想无论是从体裁、风格,都应该以历史为基点,尽管这是一部带有悲壮色彩的正剧,但是我们在讲述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时,会不禁感慨向警予牺牲奉献精神的伟大。
在导演这部戏时,我采用了以现实主义为题旨、精微写实和形式浪漫主义的“戏曲现代戏”手法。可以说戏曲表演的写意性风格是该剧的主要表演样式。舞台空间的假定性和虚实结合的视觉感受,为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构成提供充分的空间意蕴。聚焦向警予人生最后十余年时光,讲述了她在家乡创办女校受挫,随蔡和森一家赴法国,回国加入共产党,并于1927年来到武汉,次年遭遇背叛被杀害的经历,再现了这位中国妇女运动先驱的生命历程。
众所周知,我国戏曲剧种繁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各自的声腔体系。我对楚剧《向警予》的总体音乐要求是要具有地域性、革命性、时尚性等特点,简约的音乐主题,丰富的唱腔音乐贯穿整部剧,采用江汉地区的音乐素材,凸显其语言和音乐的独特风味。以赞美性的音乐思维确立该剧的音乐主题。把戏曲传统音乐时尚化,注重唱腔、音乐的现代诠释。让每个演员在演唱中都有韵味浓郁的楚剧元素,这样观众才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汉腔楚调。
剧本的基本结构是分场式,我们的演出结构是连缀式。在场景的转换中,找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情节的内在逻辑与戏剧性关系。让剧情与戏剧情势的发展与观众的期待和兴趣有机生成,再加上音乐、舞美、灯光、音效,以及延伸出剧本文字以外的思维或者感觉空间,都成为这种连缀性的内容。这样,戏的整体不会因为转场而产生拖沓冗长甚至是“无意义”的感觉,避免影响演出的节奏和观赏性。我们必须严格依照戏曲表演的基本原则,如:唱做念打、四功五法,来构成整台演出的表演样式。同时,我们不排除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借用其他艺术门类的经验或者手段来丰富和补充我们在表现人物中所需的艺术表现力。
结合戏曲“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特性来传情达意演绎故事情节是这部戏的一大特点。比如不拘泥于一些具体场景的实际说明,而是通过表演与音乐,加上灯光舞美的合力决定我们的艺术空间无限的意蕴。
所以在演出时,一台完美的演出除了具备剧本、艺术样式、舞台呈现的基本水准以外,更多的是各部门的有效融合和通力协作。
夏青玲,楚剧领军人物。武汉楚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武汉市三八红旗手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湖北省“牡丹花”戏剧奖等。代表剧目有《双玉蝉》《李三娘》《宝莲灯》《向警予》等。
“我用信仰两个字诠释表演”
■ 口述:夏青玲 向警予扮演者
2018年的时候,编剧赵瑞泰老师跟我说,让我来演向警予,我感到意外又惊喜。赵老师觉得我的气质比较适合饰演向警予,但是我想,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我该怎么在舞台上演好?
这部戏对我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因为向警予是我崇敬的英雄。要演好这个角色,我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武汉戏曲院的周淑莲老师是这部戏的作曲,她曾经写过《寻女》,获得过“梅花奖”,她对楚剧的音乐十分了解。楚剧的音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就是小调,然后是板腔,再就是高腔。我很幸运能够得到周老师的指导,在排练期间,我一有时间,就到周老师家,请她指导我该如何配合好音乐,找到更合适的唱腔。
为了更符合向警予的舞台形象,我跟随剧组去了向警予学校、向警予纪念馆,了解了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这些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她是如何从一名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不怕牺牲的革命家的。她也有母亲的柔情与坚强,为了在舞台上把向警予的英雄之气表达出来,何艺光导演专门做了一些设计,让我学一些武旦的舞台戏。向警予的形象有了武旦的表现,还要有少女时代那种对生活、对社会前景向往的青春感。在第一出戏也就是向警予少女时代与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时候,音乐柔和静谧。另外就是要表现出向警予的一种英武气派,那种加入革命后,面对敌人的酷刑,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这时的音乐便激昂、震撼。
从2019年首演到现在,每一场演出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与挑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信仰两个字。我觉得在舞台上有两场情感戏很打动人心,一场就是向警予跟湘妹子分别的戏。向警予作为姐姐,带着湘妹子走南闯北闹革命,但是到了敌人要来抓她的时候,湘妹子为了保护向警予,装扮成她的样子,让其赶快撤离,当湘妹子跪在地上的那一刻,我也为之触动,“我何曾不想回家乡,我何曾不想怀抱儿女,侍奉高堂,但是我的生命不属于我……”唱腔的渲染,感人的唱词,女性的勇敢深深触动着我。
还有一场戏是在牢房里,当向警予看到自己儿女的合照时,与亲人诀别的悲痛难以言喻,我当时在舞台上看着这张照片,想到那就是当时真实的照片啊!于是,我全身心地去投入这个角色中,一边唱,一边眼泪情不自禁流了出来,母爱的深沉与无奈是我所能共情的。这一出戏,让台下观众也感动流泪。
出演这部戏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我觉得人要有信仰,要坚守心中的理想。向警予虽然牺牲了,但是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回想自己在艺术这条道路上走过的40多年,如果不是以心中的信仰来面对我戏曲之路上遇到的坎坷的话,我很难战胜困难、勇敢地走下去。直到今天,我不后悔我当初的选择,每当舞台下的掌声响起,我想那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