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新时代坎儿井润泽吐鲁番大地的故事仍在续写

火焰山下的日子“水灵灵”


    8月31日,吐鲁番市高昌区红柳河园艺场,职工大姐在采摘无核白葡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宿琳/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宿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肖婷

    9月初,赤褐色的火焰山脚下,一车车水灵灵的鲜葡萄正从农田转移到晾房。到达晾房后,当地农民笑意盈盈地停下三轮车,赶忙邀请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尝一尝刚采摘下的葡萄。

    这里就是新疆吐鲁番。一提到吐鲁番,人们就会想到《西游记》火焰山的传说。这里极端高温达49.6℃,地表平均气温为70℃,最高纪录为82.3℃,“石头上可以烙大饼,沙窝里埋熟鸡蛋”,这在吐鲁番可不是传说。

    然而,当地人却用双手在这片戈壁滩上创造出一片绿洲,坎儿井汇聚天山冰雪形成绿洲“血脉”,涓涓细流滋润了沃土农田,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人民。

    如今,走进吐鲁番,你会看到“火洲”依水而生、向水而兴的新景象。传承保护让坎儿井旧貌换新颜,引水工程让葡萄田硕果满枝头,产业园助力人民致富增收,人民的日子更加“水灵灵”。

    喝一捧坎儿井的水

    走进吐鲁番市高昌区原种场,记者看到一条坎儿井明渠在村民门前潺潺流过,浮光跃金、游鱼点点。水渠畔,有小女孩用塑料瓶作船戏水,不远处的人家正煮茶吃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坎儿井是我们的母亲河,我是喝着坎儿井水长大的。”54岁的村民玉山·阿布拉热情地招呼记者“尝上一口”。村里早就通了自来水,但他还是觉得坎儿井的水甘甜,坚持每天打几桶坎儿井水喝,家里的200亩葡萄地也“喝”着坎儿井水。

    有水处是绿洲,没水处是荒漠,这是吐鲁番的真实景象。平均年降水量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200毫米,正是坎儿井提供着孕育各族儿女的“生命之水”,让吐鲁番从荒漠变绿洲。

    坎儿井是新疆地区特有的文化遗存,作为干旱地区利用地面坡度无动力引用地下水的水利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不过,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机电井大量使用等原因,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坎儿井出水量逐年减少,数量急剧萎缩,保护迫在眉睫。

    2003年,自治区水利厅完成对全区坎儿井的系统普查,首次为每条坎儿井建立了翔实“档案”;2005年,《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规划报告》批复实施,计划9年内投资2.5亿元拯救坎儿井;2006年,坎儿井入选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名单,后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2009年,全国首次大规模的坎儿井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在古迹修复、生态保护齐抓共管下,许多干涸的坎儿井重现粼粼清波,吐鲁番市现有坎儿井997条,其中有水坎儿井214条,总长度3491.74公里。而今,坎儿井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成为展示历史文化的城市名片。

    推进非遗进景区,坎儿井民俗园利用非遗文化打造剪纸主题、烙画主题、柳编主题等非遗主题民宿;交河驿·坎儿井源引进了特色民宿,修建了游泳池……

    适逢暑假,闻名中外的坎儿井也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景区讲解员吐尔逊汗·胡吉艾合买提是土生土长的吐鲁番人,她动情地向游客讲述近20年坎儿井的故事,“坎儿井的水很冷,只有15℃,暗渠很窄只能容许一个人蹲跪着,坎儿井匠人一天也就能掏挖2米,一条坎儿井可能需要几代人接力开掘。”

    吐尔逊汗·胡吉艾合买提说,坎儿井是新疆民族团结的象征,为修建坎儿井付出心血乃至生命的各族同胞不计其数,坎儿井文化、坎儿井精神她会一直讲下去。

    据了解,吐鲁番市现有A级景区39家,坎儿井主题景区4家,景区全方位展示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文化及历史演变,是国内外游客来吐鲁番的热门观光地。

    以坎儿井为主题的景区“颜值”变高了,游客体验感更好了。据悉,8月29日这天,吐鲁番市接待国内游客约13.6万人次,其中坎儿井主题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位列第二。“旅游热”有力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文旅合作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流淌千年,新时代坎儿井润泽吐鲁番大地的故事仍在续写。

    吃一串香甜的葡萄

    “看我们的葡萄漂不漂亮?”8月31日,在吐鲁番市高昌区红柳河园艺场,职工大姐手捧一串香甜饱满的无核白葡萄,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今年的丰收果。

    吐鲁番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全国约五分之一的葡萄都产自这里。无核白、马奶子、蓝宝石、美人指……葡萄架上,各式品种的吐鲁番葡萄在充足水源滋养下酝酿甜蜜,这里出产的成熟鲜食葡萄含糖量为22%~24%,晾成葡萄干后的含糖量达70%左右。

    然而,吐鲁番是典型的干旱地区,由于地处盆地,四面高山环绕,水资源被阻隔在中高山区地段,难以补给山口以下平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面临缺水难题,葡萄该怎么“喝”到水、“喝”饱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5年底,国家启动实施大河沿引水工程,让充足的水滋养下游城市的发展,于2020年12月15日下闸蓄水。

    这座在荒漠戈壁中建成的引水工程,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下游地区,大幅优化了大河沿河水资源配置,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解决了下游灌区季节性缺水问题,能够满足高昌区10万亩农业用水需求,为葡萄种植区的灌溉“送”来了供水保障。其下游的红柳河园艺场正是水库建成后的受益者之一。

    “有了水利工程以后,我们的葡萄不用再担心缺水。”吐鲁番市红柳河园艺场葡萄种植户艾尼玩·艾买提说。

    不断优化的栽培方式和种植技术,也让葡萄田的“饮水”更加高效。

    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肥液与灌溉水一起,被均匀、准确地输送到葡萄根部。这种水肥一体化葡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能保证每棵葡萄树都能得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500亩葡萄通过这项技术,预计实现每亩产值增加1000~2300元。

    “用这个办法,节水节肥又省力,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目前全乡正在全面推广。”副乡长苏巴提·苏莱曼介绍。

    在技术的加持下,吐鲁番今年种植葡萄54.38万亩,预计葡萄产量将达144万吨。这些葡萄将被销往全国各地,是甜到食客舌尖的“明星果”,更是甜到农民心尖的“致富果”。

    过一过红火的日子

    吐鲁番市托克逊县,漫步白杨河边,两岸绿植郁郁葱葱,豆绿色的湖面水光潋滟,几只白鹭和野鸭在水面上自得其乐。穿城而过的白杨河,哺育着托克逊县各族人民,灌溉着两岸的万亩良田。

    碧水清波、风景如画,白杨河公园应运而生。“公园建成后,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打卡。”托克逊县托克逊镇龙泉社区党支部书记马俊花说,唱红歌、跳广场舞、打太极,美景也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几年,许多居民还志愿参与护河行动,一同巡河。

    “白杨河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托克逊县居民马俊财说,白杨河沿岸是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村里的工厂多了起来,生活越来越好。”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村民买克力古丽·艾合买提笑着向记者诉说生活的转变。

    记者看到,一颗颗绿宝石葡萄干,经买克力古丽·艾合买提细致熟练地挑选,合格品整齐落入手边的塑料盒,盒中的葡萄干个大肉厚、品相诱人。

    近年来,为了延伸村里传统产业链,新城西门村建设了新城西门村新丝路产业园,引入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买克力古丽·艾合买提工作的地方就在其中。

    “2019年开始来公司上班,从家到公司走路只有10分钟,工资挺高的。”买克力古丽·艾合买提是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葡萄干挑选车间的工人。从全职妈妈到上班族,她说这些年家庭收入增加了,照顾老人孩子也很方便。

    通过“村集体+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未来新丝路产业园将吸纳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2022年,新城西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1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