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服务。
■ 陈文旭 刘涵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5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探求思想解放道路的必然选择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爆发,中国思想界的文化主体从批判传统、追捧西学转向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并重新审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与实践证明,在资本主义文明后面亦步亦趋无法实现追赶和超越,只有选择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超越西方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从精神文化上真正由被动变为主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辟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文化自觉的理性态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迈出了中华民族重新树立文化主体性的关键一步,这可以被视为“第二个结合”的发轫基点。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考中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正是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相互激荡,促进了中国大踏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激活了“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潜能
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历史求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契合之处,在“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论品质为两者更好地相互成就搭建桥梁,为形成具有人类文明高度的理论成果奠定基础。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学说,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真理论证和价值宣示。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所昭示的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使中华民族能够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摆脱腐朽落后文化的束缚,用科学的认识工具应对文化转型时期出现的复杂问题。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线性进步观,否认将文化以时间为标志进行“野蛮”和“文明”的简单二分,摆脱发展中国家历来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不断推动传统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既体现为依据自身国情、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式现代化重新定义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创造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又体现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崭新的文化样态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向更高水平跃迁,从而深刻影响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和世界格局。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学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民提供正确立场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推动当代中国进步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并在关键节点上作出正确抉择、采取正确行动,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实践品格,从而在自身赓续发展中保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厚土壤和深层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时因势地自我调整、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适应社会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概念得到创造性运用和转化,用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命题或原理,形成本土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提升了自身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学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提供坚实基底和广阔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第二个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内部的文化适应和文化革新,还能够借助中华民族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明基因,在全球场域对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做出贡献,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种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文明秩序,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思想解放在当代的充分彰显和生动实践。
以思想解放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巩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大趋势的历史向导,从而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本身能够提供一种适应现代性建构的新的价值观、历史观、发展观,从而科学指导文化发展方式的转换与革新,指引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我们党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成功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思想解放永不停歇、永无止境。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服务。我们要努力打造具有主体性的新的文化共同体,使经由“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陈文旭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涵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1LLMLB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